村裡的老爺爺說,人都是有命數的,有些人生下來是來報恩的,那麼這一家會很幸福美滿。而有些人生下來是來索命的,給家庭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悲傷。
前幾日,嬸嬸突然病倒,去醫院檢查得知是很嚴重的大病,需要立刻動手術。如果拖下去,輕一點的全身癱瘓,重的就沒命了。
全家火急火燎的準備一切住院的工作,叔叔拿出銀行卡,可是一查銀行卡,頓時傻眼了,銀行卡里餘額只有幾百元。
這不可能,嬸嬸兩口子在外打工,已經有七到八年了,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卡里存了60多萬。
回來後,去年用了50萬建好了新房子,卡里應該還剩下十幾萬才對。但是現在銀行卡里明明白白的只有幾百塊錢。
錢去哪了?
叔叔一下子懵了。冷靜下來後,他趕緊到附近銀行列印流水清單。很快他便發現,光今年的頭一個月,賬戶上就有十幾次莫名的轉賬,每筆都是648塊。
大惑不解的叔叔馬上求助警察,而警察看著十幾頁的流水清單上,都是以698,648,98,68,1088等數額轉出去的,有經驗的警察馬上想到了某種可能性。
網圖
果不其然,如警察想的那樣,問題出在嬸嬸10歲的兒子小濤身上,他今年才讀三年級,但他是如何花掉18萬塊錢的?
經過反覆盤問,小濤終於承認是自己把錢充進了遊戲。
但叔叔不明白,他和妻子都沒有給小濤買手機,他哪來的手機?
直到小濤把手機拿出來後,叔叔一下子傻眼了,這是嬸嬸三年前的舊手機,換了新手機後,隨手放在了角落裡。
在建新房後,整理舊房子的東西時,這部舊手機被小濤找到並藏了起來。
那麼小濤得到這手機後,是如何使用的,是怎樣一步一步的把錢充進遊戲?
起初,得到手機的小濤只是在晚上偷偷的在被窩玩,無意之中下載了某款遊戲。
結果後來因為自己未成年,賬號被防沉迷系統限制。有一次在班上,有同學說可以購買成年人的賬號,這樣就可以隨便玩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意。小濤於是便動起了在網上購買遊戲賬號的心思。
警察叔叔根據小濤提供的網站,看到了購買記錄,小濤購買了一個價值7萬的賬號,屬於這個遊戲里比較貴的號了。
而被大家問到為啥想充值遊戲。小濤說:「因為遊戲里有好多帥氣的皮膚,坐騎,還有可以讓自己餓角色變強,玩的更舒服」。
而隨著遊戲的更新,遊戲內容越來越豐富。小濤發現只要充錢,就能在遊戲里無所不能,厲害的角色,好看的皮膚,被人誇讚喊大哥,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於是沉迷於遊戲的小濤,在充值變強的道路上走的越來越遠,一發不可收拾。
當小濤說出是如何把爸爸銀行卡的錢轉到他手機里時,叔叔差點就失控,氣的不行。
小濤平時和嬸嬸去買菜,嬸嬸直接用手機付款,一來二去,再加上嬸嬸也偶爾教小濤,小濤很快就學會了轉錢。
只是在他的意識里,還沒有把現實中的紙幣和手機屏幕上的數字聯繫在一起,他以為手機里的錢想用就用,是用不完的。
熟練的學會了轉錢的操作後,小濤把大人銀行卡錢有模有樣的轉到了自己的手機上,用於平日遊戲的充值。
但小濤不會知道,點擊一個「確定」究竟意味著什麼。他享受著遊戲角色變強給自己帶來的快感,不知不覺,就把18萬元充進了好多個遊戲里。
叔叔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鐵青著臉,自己什麼生了這麼個敗家的玩意,一邊是房子建好還沒裝修,一邊是妻子生病又急於用錢動手術,在那一刻他真的想把自己不成器的兒子打死的心都有。
就在他拿出棍子想抽打自己的兒子時,躺在床上的嬸嬸開口說話了。
她說,她們兩口子也有錯,自從生下小濤後,夫妻兩人很快就出遠門打工,把小濤丟給了奶奶帶。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幾天。這兩年回來了,又忙於建房,忽略了陪伴兒子。錯的是他們,不是兒子。
結婚了11年,他們都缺失了兒子的成長,缺少了對兒子的教育,沒有正確的引導兒子。
經過教育,小濤認知到了錯誤。叔叔把他的遊戲賬號賣掉了,後來警察幫忙介入,通過與遊戲公司溝通,又追回了一部分,總計18萬回來了12萬,其餘的錢短時間再難要回來。
但也夠支付嬸嬸的醫療手術費了。同時這也提醒了嬸嬸,對於孩子一定要多陪伴,使用手機一定要多加監管。
網路世界多彩多樣,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抵擋得住誘惑。而孩子本身是處在認識世界的過程,自控能力更差,很容易沉迷於這種虛無的滿足感中,在網路遊戲里尋找成就感。
每個沉迷遊戲的孩子背後,都是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有關,一旦出現偏差,就是心碎和悲傷。
雖然近年來,遊戲加了防沉迷系統,但是只要小孩想玩,他都能有辦法繞過這道防線。
所以我們家長應該從源頭上管控,把手機電腦看好,同時以教育為輔導,讓孩子正確認知使用這些電子產品。
各位網友,你們對於小孩子使用手機,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