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間經常談論起婆媳之間的矛盾,聽著他們的一地雞毛,我一直以為自己的婆婆很不錯;可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才覺得事情的走向似乎有些迷離了。
一、
我和陳磊確定關係大約一年後,第一次去了他家。
看著擺放在桌上的菜,我還有些驚喜:幾乎全是我喜歡吃的東西,又沒有我討厭的蔥花。
那一頓飯我吃得心滿意足,還暗自欣喜:陳磊家裡的口味和我差不多,以後結婚後在生活習慣上不用互相將就。
後來才聽陳磊說,他偶然一次在家裡說起我吃東西挺挑的,喜歡吃牛肉和蝦,不吃蔥花。無心的一句竟然被他媽媽記在了心裡。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對未來的婆婆心生好感。
見過面之後,准婆婆三天左右就會給我打通電話,問問工作情況,叮囑一下加衣減衣,也會時不時地叫我回去吃飯。
就算陳磊不在家,我一個人去也無妨,完全是把我當成了兒媳一般地看待。
我也覺得我和准婆婆關係處得挺好的。
結婚後,婆婆和公公也以照顧我們為名搬到了同一個小區里。
確實如他們所說,我們上班的時候,婆婆就會來家裡給我們做衛生、收拾房間;還會在我們下班到家前把飯菜準備齊全放在桌上,等我們一進門就能吃上。
那幾年,我覺得自己過得太幸福了:和公婆保持著距離,又享受著他們帶來的福利。自己作為妻子,反倒沒承擔起照顧家裡的責任,還要老人來伺候我們。
陳磊反過來勸我:「不要有負擔,我媽就愛瞎折騰。再說了,她現在退休在家,又不喜歡跳廣場舞,又不喜歡打牌,不找點事給她打發時間,估計她會更難過。」
既然陳磊都這樣說了,我也就安之如飴了。
二、
那天回家,我發現有些不一樣了。
我頭天晚上忘了洗、放在衛生間的內衣褲居然已經晾在陽台上了!
我突然感覺有些不自在了。
自從我小學五年級起,我的內衣褲都是自己洗的,就算是我媽媽,我也不會讓她插手,總覺得這是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看見或插手就是窺探到我的隱私。
我再打開衣櫃,裡面原來堆著一團的內衣褲也被整理得井然有序,還用收納格分門別類地歸置著;再看看陳磊的衣櫃,和我的差不多,內褲全都疊得整整齊齊的,還按顏色分成了幾摞。
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就像被貓抓了,說不出的彆扭。
床頭也整理了,就連床頭櫃裡面都被重新收拾了。
我一下子想起,我們家的計生用品就放在陳磊那側的床頭的,該不會也被收拾了吧?
果不其然,那些本是散亂在抽屜里的東西如今全部被裝在一個漂亮的小鐵盒裡!
晚上,我和陳磊說起這事,陳磊不以為然:「那有什麼關係?我的衣褲從小就是我媽給我收拾的,你們都是女人,你的東西也不用見外,還有那什麼,我媽也早就見過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我不同意,就算以前婆婆是這樣照顧陳磊的,可現在陳磊已經成年了,還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方面的照顧就顯得過分多餘了。
在我的再三要求之下,陳磊答應和婆婆說一說。
可能是陳磊說動了婆婆,自那以後,她進了主卧,也再沒有動過我們的私人用品。
三、
結婚前,我和陳磊說好,先玩三年,三年後再考慮生孩子。
剛結婚一年,婆婆開始催生了。
她不是明面上的催,是變著各種花式催生。
比如出去和朋友聚了會,回來不會提朋友半句,只會提別人的孫子是多麼多麼乖巧;跟我們一起出去逛街,她什麼衣物都不看,直直地衝到嬰幼兒服裝專區去,然後拿出各種小衣服在我們面前晃;她還網購《海蒂懷孕大百科》《協和專家孕產大百科》之類的書籍,趁我們白天不在時,放在我們床頭。
總之,花式催生無所不出其極。
不過,只要沒明面上催,我就能當不知道。反正依照婆婆的性格,她不會直接和我說這些事,只會找陳磊嘮叨的。
果然,在一系列手段失效後,她把陳磊喊回了家,足足兩個小時後才放回來。
我問陳磊婆婆找他幹嘛。
「還不就是生孩子的事,她不好意思給你說,只有說我了。」
「媽說了些什麼?」
「問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懷上?是不是姿勢不對,要我們多看相關書籍,學習有效的姿勢。又問我們身體有沒有問題。你說這老太太,我明明給她說了過兩年再生,她還就急了!」
陳磊貪玩,還是一副大男孩的性格,要是現在有了孩子,可能最失落的就是他。按照他的話來說,我都還沒有玩夠,就要被孩子拴住了!
可陳磊再不高興,也抵不過婆婆在他耳邊碎碎念。
結婚的第三年,本該計劃懷孕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出生了。
四、
懷孕的時候,我簡直快要被婆婆供成了太上皇。
一進家門,她就搶過我的包,生怕我掛包的動作影響到了孩子;晚上的時候,甚至還要幫我洗腳、擦身體!
那時我不過才120多斤,孩子也懷得挺穩的,有什麼事是不能自己做的?再說了,不是還有陳磊嗎?就算擦身體這事,自己做不了,陳磊還可以幫我啊!
可婆婆不依,說陳磊毛手毛腳的,動作沒個輕重,怕一不小心傷到了孩子,非要自己來。
在硬著頭皮「享受」了一次婆婆的服務後,我再不想有下次了,寧願不洗腳、不擦身體都行。
為此,婆婆私下還向陳磊抱怨過,說沒看出來,我有時候脾氣還挺倔的。
剛生完孩子、還在醫院時,婆婆自告奮勇地要照顧我,還把陳磊趕了回去,自己窩在短小的沙發上,對付了幾夜。
我有些內疚,讓她回去換陳磊來。
「他在這裡能幹嘛?我來就行了,你睡你的,不用管我。」
第二天,我們請的月嫂上崗了,婆婆還是不回去,和月嫂兩個人擠在沙發上。
「月嫂畢竟是外人,沒那麼貼心,還是家裡人來比較好。」
可有些事情我寧願是外人來,也比面對婆婆要好啊。
比如說胸部按摩催奶。
我的乳腺管有些堵塞,出奶不順,婆婆直接把我的衣服撩開,上手給我按摩。
我當時的心情啊,真是一言難盡。
在醫生面前,你赤裸著身體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在月嫂面前,同樣如此。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專業的,我們只是他們的病人或要照顧的對象,沒有其他身份;
可換到其他人面前,還會覺得如此坦蕩嗎?
我是做不到的。
白天,婆婆還要爭著給我倒尿盆、換護墊,擦拭身體。
我心裡羞愧萬分,卻奈何自己動不了,只能任她擺布。
有幾次陳磊也在現場,我示意他來幫我做這些事,話剛說出口,婆婆就一把攔下他:「他能做得了這些?算了,還是我來,不要弄髒了他的手。」
那時的我,只希望快點出院,回到自己的小家。
五、
回家了,本以為一切都能自主了,想著有月嫂再請個保姆,一個月就過去了。可沒想到婆婆也跟著住了進來。
陳磊倒是很高興:「媽有經驗,就讓她來照顧你,也不用再去找保姆了。」
陳磊高興的不僅是省了一筆錢,更關鍵的是,孩子的事婆婆根本不讓他插手,就連晚上也要自己帶著睡,他樂得輕鬆。
可我不同意,孩子還在月子里,晚上要吃奶,跟著婆婆住,我餵奶不方便。
這次婆婆聽了我的話。
可半夜三更的,只要孩子有個動作,咕嚕幾聲或翻了一下身,她都會第一時間衝進我們房裡來,然後把孩子抱起來哄著。
一連幾天,婆婆又擔心影響陳磊睡眠了,乾脆叫陳磊搬到客房裡去住,自己住進了主卧里。
完了,又覺得我睡不好影響產奶,對我說:「晚上孩子醒了,你不用起來,我把孩子抱到你身側,把你衣服拉開就給孩子餵了,你不用管,睡你的。」
聽著這話,我頭都大了。
婆婆確實沒有壞心,但我感覺自己卻變成了一個固定的餵奶工具。
一個月的時間,我偶爾能抱一抱孩子,陳磊抱孩子的時間加起來恐怕還沒有一個小時,其餘的時候都是婆婆抱著的,白天的時候,甚至孩子睡著了,她也要抱著不肯放手。
生孩子、養孩子不是我和陳磊應該做的事嗎?怎麼現在卻變成了婆婆的事了?
六、
產假休完,我開始上班,婆婆也回了自己的家,只是我們上班的時候還需要他們幫著帶,我想的是,下班後我們就把孩子接回來自己帶。
每天一大早,婆婆就到家裡來接孩子,有時候我們還沒有起床,她也不管不顧地衝過來,把孩子抱著就走,也不會管床上兩個大人是不是衣冠不整。
周末的時候也不例外,照例6點過左右就來家裡接孩子。
有一次,我和陳磊正你儂我儂、擦槍走火的時候,婆婆又沖了進來,嚇得我倆當場呆住了。
婆婆倒是目不斜視,繞過大床走到小床邊,抱起孩子邊喊著孩子的名字邊往外走,獨留下我和陳磊兩個人尷尬得要死。
更讓我氣憤的是,有時我竟然從婆婆那裡接不回孩子!
「孩子睡著了,就讓他在這裡睡,抱回去他又醒了。」
「孩子今天玩了一天,累了,不想動了,不想跟你回去了。」
可我明明看見孩子正笑著和我揮手打招呼呢,哪裡有半點累的樣子?
有幾次,我強行將孩子帶回來,婆婆氣得在家裡哭,說我不信任他們。
沒辦法,接下來幾天,又只得讓孩子在婆婆家裡呆著不回來,才算是補償了她。
在孩子的問題上,婆婆永遠把自己放在了母親的位置上。
孩子打了幾個噴嚏、咳嗽了幾聲、說了幾句話、吃了多少飯,事無巨細她記得清清楚楚;就連每天孩子穿什麼衣服都要她把關才行。
我給孩子穿的衣服她不滿意時,我前腳出門,她後腳就給孩子換了;
醫生開的咳嗽藥,孩子吃了一次還在咳嗽,她馬上就會換上她的土方法;
孩子睡覺時,我會給他放點輕音樂,我一轉身,婆婆馬上就會關掉,理由是孩子太小,會影響他的聽力!
七、
我把這些不舒服跟陳磊說過,陳磊勸我:「這樣子不好嗎?我們多輕鬆啊。」
我也給朋友抱怨過,朋友說我:「你知足吧,有這樣一個什麼都幫你做了的婆婆,你還哪點不滿意?非要什麼事自己來才行啊?」
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既然有了孩子,我和陳磊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母親和父親的責任,而不是被婆婆越俎代庖地剝奪掉這種責任、然後自稱是為我們好。
這樣的輕鬆,我不想有。
比如陳磊,本來就貪玩,現在有了孩子,按道理說自覺有了父親的責任,可婆婆的橫插,讓他根本不懂得作為一個父親要履行的責任,直到現在,他仍然沒能進入到角色裡面。
一個家庭中關係的排序首先是夫妻關係,然後就是親子關係,並且夫妻關係依託於親子關係,兩人共同經歷生活的艱辛、生育的困難和考驗,才可能發展得更為穩固;而孩子在穩固的夫妻關係中,也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並形成良好的性格。
婆婆的插入,讓我開始對她心生芥蒂,而陳磊和我截然相反的態度,也讓我們之間起了間隙;而且,我和陳磊沒有經歷過共同帶孩子的辛苦和快樂,每個人都還在各自以前的身份里,這樣各自為陣的家庭能穩固嗎?
孩子被婆婆寵溺,一兩歲之前還沒太大影響,可隨著年齡越大,孩子越懂事,我對他的管教自然而然會因為婆婆的寵溺而削減威力,很可能形成性格的偏差。
我感激婆婆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但任何一種照顧都有自己的界限,並不是越親密越好,也不是幫得越多越好,越俎代庖的照顧不僅不會讓人心存感激,反而會將關係拉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