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收到消息之後,連忙逃出了晉國,一直在外流浪。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與重耳飲灑敘話,忽然楚王問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晉國當上國君,你要如何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雖然話是這麼說,可是你也應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假若我真的可以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您還是不願意原諒我,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看見晉軍後退之後,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從這則典故中獲取的啟發有些散亂,對與不對,還望指導。
1.這個典故從字面意思上看是要學會隱忍退讓。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必因為一些小利益而去與人相爭,該退讓時就退讓,這不是軟弱,而是寬宏大量的表現。
《論語》中說:「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的這個觀點仍然適用於現在的生活中。
比如在職場中,領導是個昏庸的人,不要對立,那麼就閉嘴,低頭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不要讓自己受到損害;如果領導是個英明的人,那就盡自己所能去成全他,好好地與他配合,把企業和團隊做強大。
退讓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真正聰明的人,在黑暗中懂得收起鋒芒,韜光養晦,積蓄力量,靜待時間,然後一觸即發,一鳴驚人。
但有時候我們是不可以退避的。比如學習、成長這件事情。應該是爭先恐後、一往直前。因為這是對我們之後有很大幫助的事情,所以,我們絕不可放棄。
因此,有些時候我們可以退讓,不與人爭辯,是一種寬容大度;懂得隱忍,是一種涵養品性。因為退即進。
但是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我們是應該保持永久的激情的,不可以放棄,更不可以退縮的。
2.信守承諾。
這一點雖然跟這個詞語,相差甚遠,但是我卻看到了重耳的這個品性。
先不說結局如何,至少他曾經承諾的事情確實兌現了,讓自己的軍隊後退了九十里。
我們在與人相處時,這也是個黃金準則。記住我們對別人說過的每一句話,向人承諾了什麼,不可以悔約的哦。做人要厚道,說話要算數,就像已故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先生說的,其實很多道理都很簡單,是小時候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而真正可以持續做下去的人卻很少。我們要實踐起來,把好的道理堅持下去,孔子曾經說過:「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3.不可被貪慾所控制。
這個典故的結局是楚國被晉國打敗。其實,從最初就感覺楚成王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的確是幫助了重耳,但是他卻主動向重耳討獎賞。
在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存在呢?他幫了你一個忙,其實你特別想感激他,只是感覺時機沒到,可你還沒來得及向他表示感激呢,他就向你開口了:「你看上回我幫助了你,現在可是到了回報我的時候了?」然後向你提各種無理要求。這就是一種道德綁架。面對這樣的人,你是左右為難。如果答應了,這條件實在過分,不是很難完成,就是自己心裡不舒服。但如果不答應,對方又會說真是忘恩負義,當初那麼幫你,現在卻置之不理。
我認為,楚成王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最初他就是想要重耳做了晉國國君之後,把晉國一部分土地分給他,但重耳十分聰明,只是答應池如果兩國交戰一定退避三舍。當現實擺在面前時,楚成王原形顯現,又打算打敗晉國,佔領晉國的土地。這就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但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所以,我們不要被慾望沖昏了頭腦,當它無限膨脹後,就會爆炸。
而我們也應該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辨別力。交友時好好想想,對方是真心善待你嗎?要明白,真正的朋友都是默默地幫助你,更不會向你索取。重耳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既不失信於人,又憑著敏銳的感覺,明了了楚成王的野心,既而作好充分準備,打敗楚軍。
總結:這個典故有三點收穫:
1.收起自己的鋒芒,該退讓時就退讓,不與人爭,這樣培養自己寬容的性格。
2.要遵守自己的承諾,謹記「一諾值金」的道理。人最大的破產不是財產而是信譽。
3.要學會辨別,有些人是不能深交的。而我們在利益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不要肆無忌憚地想擁有的,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