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
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採訪了三位青年科研人員代表。他們都不到30歲,但已在這家新型科研機構挑起了大梁。
「實驗室提供了『三梯合一』的發展通道,幫助我們年輕人實現多維價值。」劉翼豪博士說,「『學術之梯』鼓勵我們承擔重大任務,在科研中取得突破;『管理之梯』支持我們組建帶領團隊,在挑戰中持續成長;『產業之梯』幫助我們轉化前沿成果,在產業中驗證實際價值。」
讓多模態大模型理解並構建世界
在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劉翼豪的頭銜是青年科學家,帶領近30人的科研團隊研發多模態生成大模型。在中國科學院讀博期間,這個小夥子就進入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實習,師從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喬宇和董超,研究圖像、視頻的復原和增強技術。在這裡,他感受到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密度之高和科研資源之豐富,萌生了在實驗室長期發展的想法。
獲得博士學位後,劉翼豪從實驗室青年研究員做起,參與了多模態大模型的研發工作。他開發的圖像復原和編輯功能,可以讓大模型用戶成為「ps一鍵大師」——只需用滑鼠點擊一下,就能去除圖像中的「雜訊」和「雨霧」等干擾因素,顯著提升圖像質量。
憑藉突出的科研業績,他在「學術之梯」和「管理之梯」上取得進步,從青年研究員晉陞為青年科學家,正在帶領團隊研發多模態生成大模型。這個大模型將具備什麼功能?劉翼豪透露:「我們希望它有理解世界的能力,可根據用戶的指令,生成各種符合物理規律的視頻,用於科普教育、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和具身智能等領域。」
當前,全球已發布的多模態生成大模型都無法完全理解、構建世界,生成的視頻往往有不符合物理規律的內容。為了破解這個世界難題,劉翼豪帶領團隊採集、篩選各種物理數據,再用標註好的數據訓練大模型;同時,他們在訓練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讓它學會根據已有物理知識推理出新的結論。目前,這個團隊已完成基礎研發工作。
在攻堅克難的道路上,他們還「沿途下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登上「產業之梯」。據介紹,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將多模態生成技術應用於動畫製作,大幅提升了動畫產業的生產效率,已推出中國首部原創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
語音分析技術遷移到腦機介面
「在這裡,我可以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大同行交流,實現技術的遷移。」實驗室青年研究員吳雯告訴記者。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回到家鄉上海,進入了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她在劍橋研究語音情緒識別和精神疾病分析,這是人工智慧的一個細分領域。而在實驗室,她與人工智慧各個細分領域的「大同行」成為同事,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將語音解析技術遷移到了腦機介面領域。
吳雯解釋:「語音是一種時間序列信號,腦電和腦磁也屬於時間序列信號,所以這兩個領域之間能實現技術的遷移。」腦機介面分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條技術路線,她研究的是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用外部設備採集腦電和腦磁信號,再通過時間序列信號解碼技術,讓人用意念操控機械臂等設備。今後,她和同事還有望通過信號解碼,破譯人腦正在接收的信息。
實驗室舉辦的「星河talk」論壇等學術活動,也讓吳雯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思路。據介紹,實驗室經常邀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知名專家出席活動,每次都會吸引眾多青年科研人員參加。這些年輕人先聆聽專家演講,再圍繞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課題展開深入討論,這種學術氛圍令他們受益匪淺。
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工程師田詩涵說:「實驗室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廣闊的產業合作平台。工作之餘參加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交流活動,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通過分享各自的實踐經驗,會相互激發出創新靈感。」
為具身智能開發虛擬訓練平台
今年2月,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發布「桃源2.0」,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放。這是一個具身智能通用模擬平台,為機器人提供虛擬模擬的訓練環境。
在這個項目中,26歲的田詩涵參與了模擬數據集和訓練評測框架體系開發工作。「我們已開源了一個高質量模擬場景數據集grscenes-100,它提供100個涵蓋家居和商業空間的場景資產和數萬個物品資產,具有空間布局真實、模型結構逼真和語義標註豐富等特點,還允許用戶多粒度靈活復用。」小田告訴記者。目前,她正在設計開發一個訓練評測框架,旨在為具身智能研究人員打造從數據採集、模型訓練到模型評測的一體式、全工具鏈解決方案。
過去兩年里,田詩涵先後參與了人工智慧基礎開放平台、大模型rlhf(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具身智能虛擬模擬訓練等多個項目。「每接觸一個新項目,我都邊學邊干,感覺自己成長特別快,因為我一直處在科技最前沿,和最好的團隊在一起。」她感慨道。
這樣的感受,是實驗室很多年輕人的共同心聲,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加入這個團隊。
2022年以來,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等十餘所國內頂尖高校,開展了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截至目前,已有近8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入選這個項目,其中80%以上的生源來自「九校聯盟」,不乏來自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班、北京大學圖靈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等人工智慧特色專業的佼佼者。
本月,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首屆聯培博士生項目夏令營啟動報名工作,邀請有志於投身人工智慧前沿研究的本科生和碩士生6月來滬。據介紹,聯培博士生項目依託高校培養優勢和實驗室的世界級科研平台,讓優秀青年進入國際一流的研究環境,在頂尖科學家的指導下挑戰前沿難題,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力爭在充足算力等各項保障下,產出有創新策源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