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3500萬人民幣:中國金屬風暴射速驚人,高成本是最大瓶頸?

【軍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轟炸機

近日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科研團隊已經成功研發了一款射速達到每管每分鐘45萬發的超級「金屬風暴」系統,並聲稱性能已經超過西方同類設備10倍以上。從純粹的射速角度而言,它幾乎已經足夠顛覆認知。但從性價比的角度上來說,它每分鐘估計就可以消耗掉3500萬元人民幣的彈藥,不禁讓人懷疑戰場上的實際效費比。

▲中國每分鐘45萬發的金屬風暴系統,圖片來源:網路

根據公開資料,這款武器為中國北方大學的盧旭濤副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所研發,目前只是一款試驗性的武器系統,並未列裝部隊,也並未被大規模採購。這款武器的概念來源於澳大利亞武器發明家邁克·奧德懷爾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提出的「金屬風暴」概念。當時澳大利亞的metal storm(金屬風暴)公司研發了一款由36個槍管組成的特種原型槍,射速高達每分鐘100萬發,核心技術是疊裝彈藥。

簡單來說,其原理就是把大量的彈藥首尾相接裝填在同一個槍管里,然後通過電子觸發的方式逐一進行發射。外媒報道,早在2006年時,中國就曾提出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技術,但被發明者奧德懷爾拒絕。中國的報價引來了美國的興趣,最終美國國防部決定與奧德懷爾合作,後者欣然同意。但因為技術和成本等各方面的因素,「金屬風暴」系統也並未達到實用化和量產,最終後續的研發項目在2012年時被完全終止。但其技術被「丐化」後移植到了其他系統上,「密集陣」就有它的影子。

▲澳大利亞「金屬風暴」,圖片來源:網路

儘管中國沒有成功通過金錢買到這項技術,但顯然並沒有就此放棄。如今,我國自研的45萬發的中國版「金屬風暴」就是最好的例證。和當年的原版「金屬風暴」一樣,兩者都是原型級別的產品,距離真正的實用和量產型號還有很大的區別。但毫無疑問相比於當時的產品,中國「金屬風暴」的性能獲得了大幅度飛躍,完全可用「超級」加以修飾。當年澳大利亞以36個槍管實現每分鐘100萬發,但中國可是只用了1個槍管就實現每分鐘45萬發的超高射速。由於技術類產品不能簡單做數學計算,所以根據新聞報道里的「超過西方設備10倍以上」說法,那麼按照現有圖片中的16管配置,中國這款產品應該能達到每分鐘1000萬發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程度的射速,意味著它有非傳統的用途。比如高射速武器中以近防炮最有代表性,但根據公開數據,美國的「密集陣」系統最高射速也只不過是每分鐘4500發。中國的1130近防炮被稱之為「萬發炮」,最快射速為大約每分鐘1.1萬發,另外俄羅斯的ak-630估計可達到每分鐘4000到5000發。

▲1130近防炮,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它們的射速在現代戰場實戰中就已經夠用了,可見每分鐘1000萬發,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前的實戰需求。「效費比太低」、「高昂成本不划算」等等的評價,也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樣的說法肯定是有道理的,我們不如來簡單的算一筆賬:澳大利亞原版的「金屬風暴」系統使用9毫米彈藥,按照每一發軍用級彈藥的市場價格通常為0.5美元左右計算,也就是人民幣3.5元。由於中國未公布這款系統的具體口徑,所以我們不妨也拿9毫米彈藥來粗略計算。按照每分鐘1000萬發,即光是每分鐘的彈藥消耗就要在3500萬人民幣以上,這還沒有計算系統的製造、維護費用。在如此高的射速下,槍管也根本支撐不了太久。

就算是未來實用以後,其量產系統對射速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估計使用成本也不會低於每分鐘3000萬人民幣,這個價格確實高的嚇人。類比一下,相當於1分鐘就打出去了一架「彩虹」9無人機的價格。

▲中國「金屬風暴」系統部署想像圖,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高昂的成本才是國產「金屬風暴」系統實用化的最大瓶頸,是買得起但用不起的典型。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這款武器僅僅處於測試階段,甚至可以說更多是為了展示中國在類似系統方面的技術突破,可能本身就沒有想要用於大規模的量產。

它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可能就是繼續拓展了奧德懷爾的原始構想,讓他所設想的武器系統在性能上又更上了一層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後續系統可以不用每分鐘1000萬發這麼快,就每分鐘45萬發就行,它足以可以用來攔截高超聲速導彈。從性能上來說,這一說法有理論基礎,但從實用角度上來說似乎也難以成為現實。

▲中國「金屬風暴」系統測試,圖片來源:網路

畢竟就算是每分鐘45萬發的射速,也基本意味著這款武器系統告別了軍艦。不然上萬噸的大型驅逐艦,即使專門為其規劃彈藥艙,也很難支撐不了這種武器長時間彈藥消耗。如果對方以「飽和式」的高超聲速反艦導彈進行打擊,僅憑它是很難攔截的。如果將其部署在地面上,作為要地防空和末端防空的關鍵設備之一,巨大的彈藥消耗問題還是很難被解決。除非大型基地可以給它提供以「億」為單位的彈藥量,否則還是很難發揮作用。總而言之,中國這款系統雖然性能強勁,超高的射速足以讓它成為全球之冠。但正所謂「成也射速、敗也射速」,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彈藥消耗量,成為了它走向實用化的最大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