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台發布大模型「星語3.0」 巡天探宇更高效

來源:it時報 作者:郝俊慧

4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人工智慧工作組發布新一代天文大模型——「星語3.0」,目前已成功接入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望遠鏡陣列--mini「司天」,可實現自主控制望遠鏡進行觀測、分析觀測結果,智能地給出下一步觀測建議。

天文望遠鏡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照相機」。近代天文學聚焦時域天文學,簡單理解,就是用天文望遠鏡重複觀測同一時域,通過觀測各類天體如何變化以尋找宇宙奧秘。

以往世界各國的天文望遠鏡多為單體望遠鏡,比如中國著名的「天眼」,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但單體望遠鏡「巡天」難點在於,如果想在同一時間覆蓋更廣的天域,建設成本將直線上升。

近幾年,大型望遠鏡陣列成為巡天的另一種方式,由每一個望遠鏡負責一小塊天區,這樣可以很高頻率來回地觀測這一塊天區裡面的天體,不僅可以更有效地整合高性能望遠鏡資源,成本更低,觀測效率更高。「司天」正是我國天文學家面向時域天文學提出的國家級重大天文基礎設施項目,預計至2030年米級望遠鏡數量預期達到72架,每晚產生約140tb處理後數據,成為全球巡天效率最高的項目。

然而,隨著望遠鏡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控制大型望遠鏡陣列也成為當今天文界共同面臨的挑戰。以往天文觀測主要依賴觀測助手和科研人員的配合,科研人員往往需要根據觀測所在地氣象情況修改觀測計劃,在觀測室等待數據返回並實時分析數據,再根據結果修改觀測計劃,重要觀測目標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參與,效率低且難以同時控制多個望遠鏡。

「星語3.0」嘗試解決這一難題。它基於阿里雲通義千問開源模型打造,是大模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首次應用。例如,當收到「觀測某星體」的任務時,「星語3.0」首先查詢某星體的坐標信息,反饋給觀測人員;當得到確認後,「星語3.0」將按照觀測人員輸入的計划進行自動觀測;單次曝光完成後,大模型將回收並處理數據,根據結果判斷目標源的觀測價值,推薦接下來的觀測計劃。

「星語3.0」目前已成功接入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望遠鏡陣列——mini「司天」(mini「司天」即為「司天」的一部分),基於超30萬專家訂正數據完成訓練,可以將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觀測中解放出來,更加專註於研究。未來,星語大模型還將接入「司天」。

「全新升級的星語大模型正在向智能體方向發展。」國家天文台人工智慧工作組智能體開發方向的李瑀暘表示,「星語將吸收更多天文細分領域知識,融合現有科研模型、演算法和成果,打造『one for all』的天文+ai新範式。星語將降低天文學家在跨方向交流和工作時的門檻,提高科研效率,讓天文學家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天文發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