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雞育種下一步更重品質。202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增長1.9%

  • 中國肉雞育種下一步將更重品質
  • 中國熱科院團隊在玉米主要害蟲不育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家創製出抗菌核病和灰霉病的油菜新種質

  • 挪威批准來自轉基因菜籽的菜籽油用於生產魚飼料
  • 202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增長1.9%達到2.0626億公頃,美國、巴西居前

國內

中國肉雞育種下一步將更重品質

1月5日消息,在中國,雞肉是僅次於豬肉的第二大肉類生產和消費品。1月4日在第三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文傑作《肉雞育種進展與產業可持續發展》介紹,根據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地方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體系已經建立,截至2021年收集地方雞品種115個,建立國家級地方雞種基因庫3個、保種場24個,保存了雞種血樣、組織、細胞DNA等多種遺傳物質,制定保種方法和行業標準,挖掘和鑒定多種功能基因。

從2021年中國雞肉產量與構成來看,近2290萬噸雞肉產量中,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小型白羽肉雞佔比為60%:30%:10%,「肉雞品種多元化,三種類型雞有適合的結構比例,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畜禽育種的發展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文傑說,到2021年,中國黃羽肉雞培育新品種62個,較好地利用了地方品種雞資源,滿足了市場對優質雞肉的需求;3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配套系通過審定,實現種源0到1的突破;小型白羽肉雞實現生產規範化,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根據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到2035年,將培育肉雞新品種(系)30個以上,其中白羽肉雞4~6個。自主培育品種商品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其中白羽肉雞市場佔有率達到60%以上。

文傑表示,未來肉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對育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品種資源挖掘利用上,要有高效、優質、抗病新品種。在品種資源保護上,要重視體細胞幹細胞等遺傳物質保存,提高品種生產性能。在育種目標上,要從關注產量發展到注重腿部健康、心肺功能等綜合指標。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中國熱科院團隊在玉米主要害蟲不育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月3日消息,草地貪夜蛾是重大危險性入侵害蟲,地處於熱帶地區的海南是其周年繁殖區,實現周年繁殖區草地貪夜蛾蟲口基數長期壓制,對保護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區玉米主產區種植安全至關重要。

近日,中國熱科院環植所入侵害蟲研究團隊在草地貪夜蛾輻照不育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明確了草地貪夜蛾種群不育的輻照劑量與條件,發現相對低劑量輻照導致草地貪夜蛾種群急速增長的「毒物促進效應」。該研究結果可為拓展核能輻照草地貪夜蛾不育技術及其應用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研究團隊明確了入侵我國草地貪夜蛾種群不育的輻照劑量和條件,發現10~25Gy低劑量輻照反而能促使草地貪夜蛾成蟲壽命和產卵量等生物學指標增強;通過兩性年齡階段生命表對輻照種群累積影響的效果,發現內稟增長率和凈繁殖率可分別增長至0.1709和682.3,證實了低劑量輻照對草地貪夜蛾種群繁育急速增長的「毒物促進效應」。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昆蟲學權威期刊 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草地貪夜蛾。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中國科學家創製出抗菌核病和灰霉病的油菜新種質

1月2日消息,油菜是我國重要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超1億畝,南方尚有約1億畝冬閑田可開發利用,研發短生育期油菜,並利用南方冬閑田進行擴種,對保障我國植物食用油供給安全意義重大。然而,南方雨水多、土壤濕度大、冬季氣溫偏高等氣候條件有利於油菜病害發生流行,其中油菜菌核病是影響油菜產量的重要病害。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油菜種質資源群體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鑒定到菌核病和灰霉病關聯基因RLK902,遺傳分析表明該基因負調控菌核病和灰霉病抗性。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該基因,創製出了同時具備抗菌核病和灰霉病能力的油菜新種質,且對油菜生長發育無影響。

該研究對提高油菜抗病性、降低產量損失、提高油料產能和保障我國油料安全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術雜誌》上。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國際

挪威批准來自轉基因菜籽的菜籽油用於生產魚飼料

1月3日消息,挪威食品安全局近日經過全面評估,准來自轉基因菜籽的Aquaterra®菜籽油用於生產魚飼料。

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與使用其他來源的油生產的傳統魚飼料相比,含有這種油的魚飼料不會增加魚類的健康風險,也不會增加環境風險。Aquaterra®菜籽油中的任何蛋白質殘留物,包括對草銨膦具有耐受性的蛋白質殘留物,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相關的油和飼料產品都必須貼有轉基因標籤。

這是挪威食品安全局收到的第一份轉基因產品批准申請,這種油經過基因改造可產生長鏈omega-3脂肪酸,這些脂肪酸通常提取自海洋生物。該油菜籽將有望成為海洋脂肪酸(主要是DHA)的陸地替代品。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

202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增長1.9%達到2.0626億公頃,美國、巴西居前

1月2日消息,據 AgbioInvestor 的 GM Monitor 的初步分析表明,全球轉基因作物面積(包括政府提供的種子和農民保存的種子)增長了 1.9%,在 2023 農業年度達到 2.0626 億公頃。

在地區層面,增長主要由南美洲(+4.1%)和世界其他地區(+3.3%)推動,這足以抵消北美洲(-0.1%)、亞洲(-0.2%)和歐洲(-31.2%)的面積下降。

就作物而言,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是玉米(+4.5%),其次是油菜籽(+2.9%)和大豆(+1.9%)。

2023 年,美國仍是轉基因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種植面積為 7440 萬公頃(-0.4%)。巴西的轉基因種植面積位居第二,增長了 5.9%,達到 6690 萬公頃。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約佔全球的 36.9%,一直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第一種植大國。

2023 年 6 月 30 日,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NASS)公布了 2023 年全美農作物種植面積及主要轉基因作物普及率(轉基因面積占該作物總面積的比例)。2023 年,美國種植玉米 3764 萬公頃、大豆 3340 萬公頃、小麥 1984 萬公頃、棉花 444 萬公頃、油菜91.32 萬公頃、甜菜 45.14 萬畝、苜蓿 626.32 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加 6%,-5%,9%,-19%,3.16%,-2.67%,4.99%;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的轉基因品種普及率分別為 93%,95% 和 97%,油菜、甜菜幾乎是 100%,苜蓿比例不詳。

圖片來源:世界農化網中文網

聲明:特別鳴謝「世界農化網中文網」、「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科智庫」、「中國新聞網」和「新華網」官方媒體、公眾號。

END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編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

* 關注「食材界」微信公眾號(ID:Shicai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