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美空間站艙段,誰家睡眠區最牛?天和艙睡眠區簡直是豪華版

大家都知道,如今地球軌道上有兩個空間站,一個是運行了20多年的國際空間站,一個是才剛剛運行一年的中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在超期服役中,故障不斷,而中國空間站正在組建中,可以說是備受期待。

7月23日左右,中國空間站又會迎來一次重大的發射,發射問天實驗艙,它將與天和核心艙進行交會對接,屆時,中國空間站的噸位和艙內空間又增加一倍,更重要的是,中國空間站的乘員數量將從3人增加到6人。

無論是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還是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都是全世界人的關注焦點,他們「與眾不同」的太空生活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地方,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劉洋都曾更換過髮型,這麼小的細節都被媒體爭相報道。

航天員和宇航員睡覺,這一直都是一個「熱度不退」的話題,因為無論是中國空間站還是國際空間站,都沒有發現有床鋪,其實太空睡覺還真不需要床,你可以站著睡,你也可以倒立著睡,怎麼睡都不會受到影響。

自從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部布局曝光後,很多人把它跟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比,尤其是艙內生活環境,誰家的睡眠區最好呢?國際空間站主要由美俄兩國建造,因此,實際上是中、俄、美空間站艙段內睡眠區的比較。

國際空間站是世界最大的航天器,質量為419725公斤,加壓空間為916立方米,宇航員可居住空間為388立方米,翼展109米,桁架長度為94米,加壓艙段長為67米,所佔用的面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要大。


國際空間站一共由14個艙段組成,8節美國艙段,6節俄羅斯艙段,但它僅僅只配備了8個永久性睡眠區,也就是說國際空間站長期在軌駐留為8人,不過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3人。

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Zvezda)末端左右兩側角落分別有兩個站式的睡眠區,宇航員將在裡面站著睡覺,俄羅斯科學號實驗艙末端也有一個貼在天花板上的睡眠區,宇航員將被綁在科學號實驗艙天花板上入睡。

美國和諧號節點艙Harmony)有4個睡眠區,數量雖多,但從照片上看去,左壁、右壁、地面和天花板各有一個睡眠區,十分擁擠,美國命運號實驗艙(Skylab)後端一處角落也有一個睡眠區。


2021年4月,在俄羅斯「科學號」還沒有發射前,國際空間站只有7個永久性睡眠區,當4名新宇航員抵達空間站後,人數多達11人,4名宇航員不得不睡在龍飛船上,好在國際空間站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卧室。

發現了沒有?國際空間站上的8個睡眠區都沒有眺望太空的懸窗,說實話,它們只能算是容得下一個人的「小柜子」,尤其是美國和諧號節點艙的睡眠區,擁擠不堪,就連一些最常用的生活用品也只能放在外面。

跟國際空間站相比,中國空間站睡眠區布局更合理、更美觀、更人性化,是豪華版,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有三個睡眠區,位於天和核心艙前部小柱段的兩側,是以「躺式」睡覺,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們在地球上躺著睡慣了。

天和核心艙睡眠區裡面的空間非常大,一個可以抵上國際空間站睡眠區的兩個,航天員除了在裡面睡覺外,裡面還可以放置一些屬於個人的生活物品,例如水和零食等,要和道航天員有時也是會吃零食的。

更重要的是,睡眠區內還有一個圓形的舷窗,這是最人性化的布局,要知道空間站空間狹小,待長了一定很煩悶,在睡覺前,看看舷窗外不斷變換的美景,聽聽音樂,這肯定是一種享受。

有資料顯示,7月發射的問天實驗艙也擁有三個睡眠區,根據「中國空間站全景虛擬漫遊」的全景圖片顯示,它們就像是艙壁上一字排開的三道門,非常別緻,跟天和核心艙睡眠區、俄羅斯艙段睡眠區和美國艙段睡眠區完全不同。

很明顯,這是三個豎式睡眠區,裡面是否裝有看風景的舷窗,現在還不得而知,但要是把天和核心艙的睡眠區作為參考,那麼問天實驗艙睡眠區應該是有舷窗的,結果到底是不是這樣,7月發射後肯定能知道。

中國空間站睡眠區可以存放一些個人物品,例如相冊等,還可以觀看太空外的美景,看起來更美觀、更人性化,而美國空間站睡眠區像一個「小柜子」,相比之下,中國空間站睡眠區是「豪華版」,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截止到目前,已有17國成功進駐中國空間站,在2020年,有多名歐洲宇航員不遠千里來到我國參加航天員培訓,除了日常訓練,還要接受中文培訓,因為中國空間站的第一語言是中文,歐洲宇航員表示,希望能快點上中國空間站。有趣有料的科學內容請關注唯一的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