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怪的化石:兩個被封印了2.5億年的室友,讓科學家困惑40年

危機四伏的叢林,受傷的你急需找地方休息,恰巧你發現不遠處有個熊洞,熊正在冬眠,你敢進去一起睡嗎?2.5億年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了不同的物種身上,受傷者選擇進入了洞穴,結果突發了一場災難,將它和室友一起封印了。

被封印的室友

1975 年,古生物學家在南非納塔爾省(Natal)發現了一個遠古動物洞穴化石,化石中有兩具非常完整的遺骸,經測定它們來自於2.5億年前。


其中一位是三叉棕櫚龍,又名三尖叉齒獸,一種似哺乳類爬行動物。它很有可能是哺乳動物的祖先,理察·道金斯的著作《祖先的故事》就有它。另一位室友讓科學家困惑了40年,即使最後揭開了身份,科學家都耿耿於懷。它是普氏布氏頂螈,早期的兩棲爬行動物

洞穴中的填充物由不同的沉積層構成,兩種動物的骨骼還都如此完整,表明應該是高速的水流帶著沉積物沖了進來,直接將它們包裹於其中。億萬年歲月里細膩的泥沙不斷在原沉積層上疊加將洞穴填滿,逐漸硬化成石,直到人類發現了它們。

洞穴中,三尖叉齒獸是以一種蜷縮的姿勢,緊貼洞壁,頂螈則「依偎」在它身邊,應該是水流的衝擊力將它倆貼合在一起並推向了洞邊。三尖叉齒獸是穴居動物,喜歡自己挖洞,布氏頂螈顯然是一位訪客,然而三尖叉齒獸是肉食性原始哺乳動物,布氏頂螈對於它來說是晚餐,這完全不可能成為「室友」的兩隻動物在同一個洞穴里做什麼?

科學家的猜想

最早的猜測是洪水恰巧把頂螈衝到洞里,但很快被否定了。從化石上看,頂螈是頭先進去的。三尖叉齒獸挖掘的進洞通道與自己的頭大小接近,而頂螈頭又與三尖叉齒獸的相近。主動爬進去肯定沒問題,但是如果是水流衝擊幾乎辦不到。這相當於在帶水面盆中固定一根針,再放上一小段線,然後撥動水流,進行穿針引線。

頂螈會不會是三尖叉齒獸捕到的獵物,帶回家餓了再吃?科學家通過掃描發現頂螈肋骨確實有傷,但左眼上方的兩個咬痕齒距與三尖叉齒獸的犬齒並不匹配。即使是「坐」死的,也要用犬齒叼回洞中。而且南非天氣炎熱,食物會迅速腐爛,不利於存儲。此外,頂螈的骨架非常完整,沒有被食用的痕迹,所以三尖叉齒獸並沒有吃頂螈的意思。

從以上分析,頂螈大概率是自己進去的。那有沒有可能三尖叉齒獸已經死了,所以頂螈鳩佔鵲巢。但三尖叉齒獸是彎曲著脊椎靠在洞壁上的,說明洪水襲來時,它的身體是柔韌的,如果它早已死去,那身體應該是僵硬的,沉積物和水的衝擊無法將之固定成與牆壁完美貼合的曲線。除非恰巧它前腳剛死,後腳洪水就來了,但這解釋不通頂螈是如何料定,依然散發熱度的洞主已經死了,然後在中間的空擋插進來。

最後一種情況是,三尖叉齒獸或許沒死,而只是長眠了,頂螈又迫切需要個安身之所。對於這種解釋,科學家自己也很無奈,但的確是最好的解釋。從化石上看,三尖叉齒獸的肢體是很自然的休息姿勢。在南非大量洞穴化石中,三尖叉齒獸同樣是蜷縮的姿態。

聯繫起來後,科學家得到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三尖叉齒獸打洞的原因是它們要進行夏眠,因為南非三疊紀早期乾燥,炎熱,深度睡眠可以減慢代謝,從而在炎熱時期生存下來,這或許是它們的祖先能夠在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原因。

頂螈這邊也存在必須進洞的動機。掃描顯示受傷的肋骨,有幾根已經快癒合了,說明進洞前早就被壓斷了,移動與呼吸對它來說都很痛苦,急需靜養。

當時發生的事

有一天非常炎熱,三尖叉齒獸正在洞穴中長眠。強忍著劇痛的頂螈只能緩慢移動著,它必須在被天敵發現之前找個短暫的居所。

突然,眼前出現一個洞穴,憑它經驗,這裡是三尖叉齒獸的巢穴。頂螈想:它正在夏眠,只要動作輕點它醒不來,等傷好一些立刻離去。沒成想剛呆兩天,水就涌了進來,沉積物覆蓋了它們的身體,直至成了化石。

這三疊紀初期的一對室友的照片,保留了彼此相遇的時刻。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都是在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讓自己在歷史長河中多活上幾天,結果它們相遇了並成了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