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1枚「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目前「嫦娥」五號已經完成了在月球的「挖土」工作,並且返回器也已經與環繞器的交會對接,即將開啟返回地球的旅程。「嫦娥」五號的一系列舉動不僅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也意外將美國在1961年開始啟動,1972年正式結束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再次帶入了人們的視線,有一些人僅靠隻言片語或者個人臆測就言之鑿鑿說美國載人登月造假。這段時間我也將通過一些資料對「登月造假」說中的觀點進行了整理,也順便對一些觀點進行了解釋。
■美國月球車備用車輪細節,胎面是「人」字形鈦片鑲嵌在鍍鋅鋼絲網組成。
質疑1:美國月球車用的是充氣輪胎。由於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壓的存在,充氣輪胎內外壓差過大一定會爆胎。
科普: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網站可以查到美國登月時的月球車車輪信息,上圖這是月球巡迴車(LRV)的備用輪胎和擋泥板。LRV在「阿波羅」15號,16號和17號期間部署在月球上。輪胎由編織的鍍鋅鋼絲網製成,鈦胎面以人字形鉚接在其上。這種模式可以防止車輪陷入軟的月球土壤中。事實證明,月球土壤比預期的要硬,車輪駛過後胎面留下約1.27厘米深的痕迹。該輪胎1975年從阿拉巴馬州太空與火箭中心轉移到美國國家航空博物館。
■美國月球車備用車輪,離遠看像是充氣輪胎。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月球車的輪胎從外到內層次分明,與月球接觸的是由「人」字形組成的鈦片,這些鈦片被鑲嵌在鍍鋅鋼絲網上,鋼絲網內部則是一圈金屬環,最後才是更內側的輪轂。這樣的設計可以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人」字形的鈦片可以增大接觸面積,從而減少輪胎陷入月壤的深度。
質疑2:美國宇航員駕駛月球車時輪胎附近揚起了塵埃。而月球的引力只是地球的1/6,又處於無風狀態,塵埃不可能像在地球上一樣飄起來。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時的場景,宇航員正在設置測距激光反射器和月震探測儀。
科普:正如上面提到的,月球車輪胎表面附有一層鈦片,但行駛時鋼絲網還是能夠與月球表面進行接觸,鋼絲網走過的區域會將月壤碾壓細化,進而由於輪胎轉動的原因將月壤拋起,從而形成了「揚沙」的畫面。
質疑3:「玉兔」號月球車車轍痕迹明顯,且沒有灰塵產生。而美國的月球車後面月球痕迹不仔細看的話根本看不到,產生大量灰塵。
■「玉兔」號月球車行走緩慢,車輪為鏤空設計,壓痕明顯且不會產生灰塵。
科普:探測器攜帶的車輛通常是輪式的,但是在具體設計上又要看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玉兔」號月球車為了便於跨過微小的岩石等阻礙將車輪設計成了鏤空的,與月壤接觸面積小自然會形成更深的壓痕。再加上車速非常緩慢,因此不可能產生灰塵。而美國月球車行駛時受力面積要大很多,在月面行駛時鋼絲網帶起的灰塵會進一步將壓痕掩蓋。
質疑4:為何月球上拍照或視頻無法拍到浩瀚的星空?
科普: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大家可以試試在天氣晴朗的晚上拿手機或相機用普通模式能拍到星空嗎?想要拍到星空需要進行長時間曝光。而且當時「阿波羅」11號登月的時候拿的還是膠捲相機,哪有時間去給星空拍個藝術照?
■ 美國國旗上面是摺痕,不是飄動。
質疑5:美國國旗為何「迎風飄揚」?
科普:「阿波羅」任務的美國國旗都是由安妮旗幟製造公司製造的,材質為人造絲。大家應該看到過旗子被風吹的樣子,旗子被風吹動通常會是波浪形,而不會是充滿褶皺的狀態。如果真的有風,那麼地面的塵埃也會被吹起來的。
質疑6:美國是不是真的有「土星」五號巨型火箭?
■ 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
這個讓我怎麼回答好呢?乾脆不回答了吧,這種問題根本就是沒意義的,直接PASS!
由於篇幅原因,關於美國登月「造假」的科普今天就先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明天我會繼續進行科普!
客觀公正、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武器小站(wuqixiao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