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芝加哥大學醫學綜合癌症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放射治療不僅可能縮小某些腫瘤,還可能無意中促進其他未直接接受照射的轉移性腫瘤生長。這一發現為轉移性癌症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提出了「壞隔效應」(badscopal effect)這一概念。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放射治療能夠引發一種被稱為「遠隔效應」的現象,即放療不僅會縮小被直接照射的腫瘤,還能導致體內其他未被照射的遠處腫瘤縮小。然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相反的情況,他們將其稱為「壞隔效應」:在接受高劑量放射治療後,原本沒有接受照射的轉移性腫瘤反而開始增長。
資深作者、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放射與細胞腫瘤學系主任ralph weichselbaum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特定條件下,高劑量放射可能會促進未照射部位的腫瘤生長,這可能是部分患者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
02
為了探究這種現象背後的機制,研究人員分析了接受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聯合派姆單抗臨床試驗患者的活檢樣本。結果顯示,受照射的腫瘤細胞大量分泌一種名為雙調蛋白(amphiregulin)的蛋白質。雙調蛋白通過激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調控細胞存活、增殖和遷移等關鍵通路。
博士後andrás piffkó領導的團隊通過基因表達譜分析發現,受照射腫瘤中編碼雙調蛋白的基因顯著上調。進一步的動物實驗顯示,雖然放射減少了新轉移灶的數量,但卻加速了現有轉移瘤的增長速度。
研究還發現,雙調蛋白不僅促進了癌細胞的自我保護機制,還削弱了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能力。具體來說,高水平的雙調蛋白促使免疫抑制性髓系細胞增加,這些細胞能夠抑制免疫反應,從而幫助轉移性腫瘤生長。
此外,與生物化學系ronald rock教授的合作研究還揭示,雙調蛋白與放射共同上調了腫瘤細胞表面的「別吃我」信號cd47,阻礙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作用。
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通過聯合使用雙調蛋白阻斷劑、cd47阻斷劑以及放射治療,可以顯著控制轉移性腫瘤的發展。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組合療法不僅能有效縮小腫瘤體積,還能減少轉移灶的數量。
weichselbaum教授強調:「我們的研究為局部晚期和轉移性腫瘤的放療策略帶來了範式轉變。通過檢測並中和放療過程中上調的分子,我們有望開創一個針對轉移性疾病的個性化放療新時代。」
03
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放射治療影響的理解,也為未來開發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儘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模型上,但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前景廣闊。隨著更多深入研究的開展,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的癌症患者將能夠從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受益。
參考
piffkó, andrás, et al. "radiation-induced amphiregulin drives tumour metastasis." nature (2025):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