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2025年05月17日17:20:15 科學 4794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

今早的上海張江科學會堂穹頂廣場,格外不同。ai光球光芒四射, 科技巨擘托舉有力,一條鮮花與掌聲簇擁中的科學紅毯鋪就,款款走來了上海科創發展的新高度和新濃度。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2024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背後的上海科學家們集體亮相,當院士在ai紅毯上遇見自己的「依舊少年」……「科學紅毯秀」是上海首創,也是一年一度上海科技節的重磅節目,30餘位老、中、青三代科學家今天在現場觀眾的歡呼中陸續踏上紅毯。他們中有前沿科學家、u35新秀、國際科技博物館館長,還有3張人形機器人新面孔。

當科技邂逅紅毯,讓幕後英雄也被「追星」,一位位甘坐「冷板凳」,潛心「十年磨一劍」的上海科學家們被看見了,一項項催生產業新賽道的重大科研成果走到聚光燈下,一群又一群年輕人讓青春與熱血無悔於上海的科技創新事業。

人形機器人首秀走t台

如果說ai是大腦,那麼人形機器人就是擁有「大腦」的身體,可以實現機械與智能的結合。站在紅毯的起點,人形機器人驚喜亮相。一位身高1.3米的人形機器人「頑童」,身後跟著身高1.75米的人形機器人。他倆小的靈動可愛,大的身材健碩,兩位一前一後動作略顯呆板,卻自帶bgm動感。「攜手」上海傅利葉機器人的創始人顧捷和副總裁曾翔,兩位機器人順利走完紅毯路,並轉身定格,熱情地向現場觀眾揮手打招呼。

首次帶著自家「孩子」走完紅毯,顧捷有點小興奮,「高的這位,是我們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產品gr-2人形機器人,體重63公斤,全身覆蓋至多53個自由度,單臂負載3公斤;前面的小個子n1機器人,身高只有1.3米,卻是開源小能手,還累計完成了1000小時以上戶外測試。不過,亮相ai紅毯不同於以往的測試環境,環境設備比較多,信號干擾比較強,他倆今天的表現很棒!」

如同誇自家的好孩子,走下紅毯顧捷如數家珍介紹起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潛力。作為領先的開源機器人平台,上個月最新發布的傅利葉n1,能實現單機72小時不間斷運行,還能完成單足站立、撐地爬起等高難度動作,充分展現了卓越的運動性能和環境適應能力。而且,n1人形機器人已經開放了包括物料清單、設計圖紙、裝配指南和基礎軟體在內的完整本體資源包,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研發支持,極大降低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創新門檻。「未來,傅利葉還將持續開放機器人更多關鍵模塊,推動機器人技術共享與創新。」

除了傅利葉人形機器人,來自上海智元的人形機器人還在紅毯上即興打了一段太極拳。只見,人形機器人雙臂輕輕提起,起勢動作緩和有力。它自帶氣感的姿態和舉手投足間濃濃的太極味道,將最先進的高科技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交融定格在一起,讓現場觀眾瞬間有種時空穿越的奇幻感。「自2023年公司成立以來,智元人形機器人已經下線百餘台。我們希望人形機器人能幫人們真正做點事,就像汽車一樣,從生產線上走下來,就走進千家萬去直接『上崗』。」 陪人形機器人走完紅毯後,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如是說。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圖說: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走出半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百米紅毯,走出半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見證奇蹟的時刻,也許只有在上海科技節!

近5年來,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上累計發文量在全國佔比29.2%,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已經成為上海科技的閃亮「名片」。特別是,2024年度「中國科學是大進展」中,上海力量佔據半壁江山。紅毯上,上海牽頭和參與5項的科學家們首次集體亮相。

徐滬濟,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一改往日的白衣大褂,一身西裝革履走進鎂光燈下。雖然鬢間略有斑白,氣定神閑的科學范,卻魅力十足。長久以來,如何緩解和治癒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醫學界共同面臨的難題。目前已啟用的傳統自體car-t細胞療法存在需要個性化製備、生產周期長、費用高等局限性,難以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他聯合攻關團隊研製出異體通用型car-t細胞,實現使用標準化細胞產品為不同患者提供治療,無需個性化製備,從而簡化了治療流程。目前,該成果已應用治療3名患有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均取得療效。

在全球首次實現的pb量級超大容量光存儲中,有上海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阮昊的身影; 中國面向時域天文學的發現型x射線天文探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中,張永和帶領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院團隊打造了世界首顆寬視場x射線聚焦成像衛星,成為宇宙暫現天體的「新捕手」……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圖說:袁鈞瑛院士第二次現身科學紅毯秀,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科學的魅力。

紅毯短暫,科學路長,一位位科學家的背後,代表的是近年來上海在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就,「我們不是明星,只是科學家。」第二次現身科學紅毯秀的袁鈞瑛院士坦言,每一次走紅毯都是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科學的魅力,感受創新思維的歷久彌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列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中國人民大學與西湖大學攜手成立「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並面向全球發布「未來人類十大議題」,聚焦人類文明演進的重大挑戰與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 天天要聞

巨子生物承認檢測方法有局限,華熙生物發文暗指其「偽科學」

6月30日,華熙生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張免受科學檢驗的必定屬於偽科學。文章直指,在重組膠原蛋白的測量問題中,聲稱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就無法準確測量,就是一種典型的「免受檢驗策略」,試圖讓自己的主張免受科學檢驗和公共監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天天要聞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團隊:通過機器學習鑒定糖代謝紊亂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型糖尿病是我國主要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鑒定與糖代謝穩態調節密切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從而為建立疾病預警體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周健團隊、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將在醫療康復領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上,圍繞AI時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腦機介面與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認為腦機介面將引領醫療新變革,是解決未來重大醫療需求的關鍵路徑,腦機介面的突破性進展將出現在醫療康復領域。鄭海榮以科幻電影《阿凡達》中通過意...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 天天要聞

機場的大敵,可能不是飛鳥,國家該管管了!

如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不管是用於拍攝壯麗風景,還是助力農業噴洒農藥,它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可誰能想到,這小小的無人機,一旦不受控制地亂飛,就會成為機場安全的巨大威脅。 ....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 天天要聞

【職引未來】青春無悔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職引未來】 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這些地方就業,青年學子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將收穫怎樣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新穎在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奮鬥,青年學子收穫的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