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2025年04月02日23:12:02 科學 1648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東亞島國日本,彷彿天生就被自然賦予了雙重面孔:一邊是櫻花爛漫的詩意風光,一邊是地震海嘯的無常威脅。

2025年,日本多個科研團隊通過精密監測揭示了一個不安的事實,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和南部的南海海槽正悄然積蓄巨大能量。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專家們對此十分擔憂,他們預測,假如這種能量突然爆發出來,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引發高達9級的超級地震,甚至掀起毀滅性的海嘯。

與此同時,幾天前緬甸發生的7.9級地震,也讓人不禁聯想起板塊運動的無聲咆哮。

科學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得以窺探地殼深處的秘密,可地震的腳步卻依然捉摸不定。面對這樣的自然挑戰,我們該如何自處?

板塊交鋒

日本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它與地震的不解之緣。

作為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重要一環,這個國家坐落在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和北美板塊的交匯處,地殼活動頻繁得像一口永不冷卻的熔爐。

千島海溝位於北海道東北方向,是一條深達8千米的海底裂谷。

2019年,日本東北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這裡布下了精密儀器,試圖捕捉板塊碰撞的細微線索。

五年過去了,數據揭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8毫米的速度緩慢擠向北美板塊,而後者並未退讓,兩者彷彿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鎖」在一起。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這種「鎖定」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就像你用力拉緊一根橡皮筋,綳得越緊,反彈的力道就越大。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應力積累的模式,與2011年3月11日那場9.0級東日本大地震前的地質狀態驚人相似。

那次災難造成了近1.6萬人喪生,海嘯高達數十米,至今仍是日本人心中的痛。

如今,千島海溝的沉默已經持續了約400年,自17世紀那場大地震以來,能量一直在暗中堆積。這樣的平靜,反而讓人感到一絲寒意。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再往南看,南海海槽的情況同樣令人揪心。

這條全長700公里的海底斷裂帶,從靜岡縣的駿河灣綿延至九州近海,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鋒前線。

數據顯示,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5厘米的速度俯衝到歐亞板塊之下,日本本土也因此每年下沉約1厘米。別小看這點距離,板塊間的擠壓就像在給一口高壓鍋加柴火,能量在深處越攢越多,總有溢出的那天。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周期中的危機信號

自然界有它的節奏,地震也不例外。翻開日本的歷史捲軸,千島海溝和南海海槽就像兩個定時鬧鐘,雖然不準時,卻總會在某個節點敲響警鈴。

千島海溝上一次大規模發威是在17世紀,距今400多年。

那場地震的細節雖已模糊,但地質學家推測,它的強度不亞於9級。

如今,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評估,未來30年內,千島海溝發生8.8級以上地震的概率在7%到40%之間。數字看似不高,可一旦成真,後果不堪設想。

400年的沉寂,是否預示著下一次爆發已近在咫尺?

南海海槽則更加緊迫。

自公元684年以來的1400年間,這裡每隔100到200年就會迎來一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1707年10月28日的寶永地震,震級8.6級,海嘯吞噬了5000多條生命,成為日本歷史上最慘烈的記憶之一。

上一次震動是1946年12月21日的昭和南海地震,8.0級,距今不過79年。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按照周期推算,下一場大地震的窗口正在逼近。

2025年,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更新數據,預測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8至9級地震的概率高達75%至82%,比前一年還略有上升。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歷史和科學的冷峻判斷。

與時間賽跑

面對潛在的威脅,日本從不選擇坐等命運降臨。

2025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專家組發布了一份重磅報告:假如南海海槽發生9級地震,情況可能十分糟糕,恐怕會有29.8萬人因此喪生,而其中大部分人可能會死於海嘯。

這一數字比2012年的32.3萬有所下降,背後是日本十多年來防災措施的默默耕耘。

從加高沿海防波堤,到完善疏散路線,再到全民防災演練,這些努力讓死亡人數預期減少了8%。可即便如此,29.8萬依然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9級地震來襲,海嘯高達34.4米,相當於十層樓的巨浪席捲而來。

日本全國將有1230萬人需要緊急撤離,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為了爭取更多生存時間,科學家們正加緊行動。

北海道十勝沖海域的觀測點計劃在2026年增設,旨在捕捉更精確的板塊數據。雖然這些儀器無法阻止地震,但哪怕提前幾秒鐘的預警,也可能救下無數生命。

然而,防災不僅靠技術,更靠人心。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已過去14年,那場悲劇的教訓卻在時間中逐漸模糊。

東北大學助理教授富田史章曾感慨:「人們慢慢淡忘了,可大自然不會。」如果地震真的來襲,富士山噴發的風險也會隨之而來。

據估算,富士山若發生6級以上噴發,其能量相當於1000枚廣島原子彈,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不容小覷。自然災害無國界,準備工作一刻不能鬆懈。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地震是地球的呼吸,無法阻擋,但人類的智慧與團結可以讓傷痛降到最低。

日本海溝的能量積蓄,既是科學前沿的挑戰,也是對全球防災體系的叩問。

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何其渺小,又何其珍貴。在這個緊密相連的地球村,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關鍵。技術共享、資源互助、經驗交流,或許是未來抵禦災難的希望之光。

參考資料

新華網


日本海溝積累巨大能量,專家預測:未來不排除發生9級地震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天開「黑科技」 快速拉近與未來距離 - 天天要聞

天開「黑科技」 快速拉近與未來距離

企業是創新的主角。「2025天開論壇」發布的「天開善成」系列產品及服務,充分展示了企業的發展動能與潛力,更是天開園創新能量的集中迸發和創新生態的集中體現。論壇期間,多家科技企業攜重磅成果亮相,展示了天開實力與天津這片科創發展沃土的美好前景。
如果龍這個物種真的存在,那麼用科學角度看,它是怎麼飛起來的 - 天天要聞

如果龍這個物種真的存在,那麼用科學角度看,它是怎麼飛起來的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藝術加工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龍是中國傳統「生物」,一直以來在咱們心中都有特別重大意義,雖說西方也有龍這個概念,可它與咱們中國龍有著特別大差距,僅僅是外形方面,就完全是兩個不相
雷軍髮長文講述小米晶元之路 - 天天要聞

雷軍髮長文講述小米晶元之路

5月19日,雷軍發文稱今年是小米創業15周年。早在11年前,2014年,我們就開始晶元研發之旅。瀟湘晨報綜合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cspxxcb;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
白頂䳭現身蛇島保護區 這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 天天要聞

白頂䳭現身蛇島保護區 這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5月15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新紀錄鳥類-白頂䳭(jí),同時也是大連地區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春天是候鳥遷徙和蛇島蝮活動的高峰期,每年這個時候蛇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都會在蛇島開展「蛇島蝮種群生命表研究」工作,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王小平介紹說,5月15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科...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著9000多張鳥類照片 - 天天要聞

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著9000多張鳥類照片

在世界海關組織的講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國外海關官員解析中國自貿協定細則的「原產地專家」;在世紀公園的晨曦中,她是鳥友們親切稱呼的「白鶺鴒」。她叫張玉華,是海關總署稅管局(上海)的業務骨幹,用6年時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編織出一張獨特的生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