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2025年03月25日13:10:30 科學 6235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當情感可以被演算法模擬,當「真實」與「虛擬」的界限不再清晰,技術對人性需求的精準捕捉和分析理解,是否能真正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

筆者邀請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亞、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朱磊、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田芊四位專家,共同探討ai情感陪伴的現狀、爭議與未來。

相關閱讀:與ai「談情說愛」,能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情感「解藥」嗎  

「情緒價值拉滿」

上觀新聞:從心理學角度看,當前的ai情感陪伴軟體主要滿足了人類的哪些情感需求?

張亞:首先是滿足了被聆聽和回應的需求。個體的自我是在被回應的過程中孵化的,也是在被聆聽中孕育的,這是我們人類基本的情感需求。此外,ai陪伴可以做到24小時在線,尊重用戶感受且不作評判,可以說是「情緒價值拉滿」。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亞

田芊: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ai情感陪伴能部分滿足人類個體對尊重、愛與歸屬的需求,這是它比較積極的一面。而且ai有個特點,就是不會拒絕,這有時確實能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增強個體的自我價值感。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田芊

上觀新聞:一些用戶反饋,ai似乎比人更能捕捉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更能與人「共情」。它是怎麼做到的?

張亞:我們研究小組比較了大語言模型和人類諮詢師的共情準確性,結果發現,大語言模型對負面情緒的共情準確性甚至比專業諮詢師更好。雖然這是個小樣本研究,使用的是標準化的共情任務,和諮詢室里遇到的真實複雜的情感案例並不同,但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提示:無論是通過文字還是語音,大語言模型都可以利用演算法精妙地識別、「理解」人類的情感。

我們的研究人員還曾問大語言模型:你是怎麼識別到的?它說,它注意到對方的聲音在哪一點上波動,或者在某一處描述中使用了某個情感詞。ai的敏感度確實比很多人類更好。

上觀新聞:「善解人意」的ai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實世界的人際交往?

田芊:ai情感陪伴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情感需求,雖然不能觸達深層次滿足,但可以滿足淺層次需求。所以,關於其能否取代人際交往這個問題,我認為短期替代是可行的。

ai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功能性陪伴上。比如在行為訓練中,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可以通過和ai模擬對話進行脫敏訓練;老年人需要找人說話時,也可以短期用ai替代。但它在共情複雜情緒上存在不足,長期替代的話會削弱人際交往能力,所以ai情感陪伴的應用要視具體情景而定。我個人對它持比較中立且偏積極的態度。

張亞:但我必須強調,擁抱等真實的身體接觸對人類來說尤其重要,這是ai沒辦法替代的。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心理學家哈洛為每隻幼猴提供了兩種「母親」模型,實驗表明,當幼猴遇到陌生的刺激(如突然出現威脅性物體)時,它們會選擇躲到布質、沒有奶瓶的「母猴」懷抱里來尋求安全感,而非有奶瓶的金屬「母猴」。這說明,肉身的懷抱可能比我們以為的更重要。

孤獨經濟的一種

上觀新聞:「ai情感陪伴」體現出的人機交流,和傳統社會中的人際交流有哪些區別?

徐英瑾:傳統社會關係中,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能產生現實的互助,比如,在社交過程中可以交換彼此的信息、資源。而ai畢竟只是人類思想的平均化機器,提供的意見缺乏針對性,且僅能提供意見,無法將其直接轉化為實際行動,後者仍然需要現實中的人來實現。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

張亞:人際交往中最讓人成長、也最能帶來痛苦的就是其不可預測性和差異性。在和不同的人交往碰撞的過程中,因為無法預測這段關係的走向,所以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人際交往的迷人之處。而ai情感陪伴可以設定虛擬人設,它怎麼回應你是由你來決定的,這消解了人際交往中可能最有意義的部分,塑造了一個「情感繭房」

田芊:ai的情感陪伴首先是單向的情感投射。用戶把情感寄托在ai上,ai承載了人的情感,但它無法產生自主情感,本質上是演算法驅動的鏡像回應,沒有兩個個體之間實打實的雙向情感投射,這是它與傳統人際交往的第一個核心區別。

第二個區別是它沒有風險。用戶可以隨時暫停、重啟對話,不用承擔衝突和責任。這種零風險社交如果帶入現實生活,反而會有風險,因為人們可能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也是如此,從而無法面對真實的衝突。

上觀新聞: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使用ai情感陪伴」軟體,是否也折射了當代人的某種普遍心態?

張亞:需要陪伴、需要連肉身都沒有的ai提供陪伴,通常意味著孤獨。不過,孤獨感一直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它並不是壞事,甚至是人類存在的真相。據說,繆斯女神只眷顧孤獨的人。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至於這個時代的人是否比其他時代的人更孤獨,我覺得是有可能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但在過去40多年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回不去的家鄉,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再加上大城市高效的工作節奏、快速流動的工作關係,個體的情感需求、聯結需求都被壓抑了——這裡說的「聯結」,是有深度的聯結,而不是一起吃飯喝酒講八卦的關係。

田芊:如今,城市化進程加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密度降低,孤獨經濟興起。和寵物經濟一樣,ai陪伴也是孤獨經濟的一種。它就像即時情感止痛藥,能滿足人們孤獨時需要陪伴的需求。

現代社會節奏快,效率至上。對不少年輕人來說,面對面的社交會消耗心力和情緒,而ai陪伴這種低消耗的社交方式,不用維護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現代社會的需求。ai陪伴既迎合了當下的孤獨心態,同時也加劇了這種情況。

危險的「情感繭房」

上觀新聞:對用戶來說,如果長期使用「ai情感陪伴」,可能存在哪些風險?

田芊:可能會導致自我認知偏差。如果過度依賴ai的認同反饋,可能會引發現實中的自我評價失調,產生「只有ai懂我」的認知偏差。

長期的情感依賴也可能強化某些依戀模式。比如,對於害怕被傷害、在情感上習慣與他人保持距離的迴避型依戀人格來說,ai永不拒絕的特性會強化其迴避型依戀模式,導致其在真實關係中耐受度降低。

張亞:長期或過度的ai情感陪伴會造成「情感繭房」,讓用戶始終停留在心理舒適區。而即便是擅長提供情緒價值的心理諮詢師,也會和對方討論想要改變的目標,引發洞察,促使行動。

ai情感陪伴可能會營造出一個情緒價值過滿的「烏托邦」——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說,如果只提供情緒價值,很可能是在培養「巨嬰」。

徐英瑾:我們要重視人的情緒價值,也要重視認知價值。只強調情緒價值而不討論認知價值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現在的一些人真的很缺愛,在遭受打擊時,可以從情感陪伴類ai那裡獲得情感宣洩,尤其是異性語音陪伴,對緩解情緒有幫助。但使用時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只重視情緒價值,還應重視認知價值。否則,ai情感陪伴可能成為精神鴉片。

整體而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虛擬世界投入過多,就會減少在真實人際交往中的投入,逐漸變成沒有社會支撐的人。其結果是,當遇到困難時難以從真實關係中獲得實際幫助。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上觀新聞:與ai情感陪伴軟體的「親密接觸」,會給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帶來怎樣的衝擊?

張亞:實際上,即便沒有ai情感陪伴,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正在發生巨變。

現在,年輕人更傾向飯搭子、牌搭子、旅遊搭子這種「輕關係」。從積極的角度來說,年輕人對親密關係的品質要求更高了。以後願意進入長久親密關係的必然是少數人。而一旦決定進入,則大概率會是一段高品質的親密關係,這個「品質」指的是彼此的了解、支持、依戀和精神層面的共鳴等。

ai情感陪伴會不會促使人們對於親密關係品質的要求更高?我覺得已經在發生了。有不少年輕人向我吐槽,和人聊天還不如和ai聊天。確實,現在好多人提供的陪伴真的比不上ai。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的確有很多雞同鴨講、單向輸出的情況,ai情感陪伴至少做到了尊重感受,不評判、不定論。

ai情感陪伴的出現,一方面提升了人們對於親密關係品質的要求,一方面也會促使我們學會尊重、理解,學會聆聽別人,而不是急著給出自己的建議和判斷。從積極的意義上說,ai可能會倒逼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上觀新聞:從另一角度來看,ai是否會取代人,成為親密關係中的一方?

田芊:衝擊可能體現在去責任化方面。舉個例子,如果和ai交往、談戀愛久了,那種沒有負擔的親密感,可能會泛化到真正的親密關係中。

對於婚戀關係和家庭結構而言,目前來看還停留在科幻層面,現在的機器人還不夠模擬。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ai技術足夠先進,機器人足夠逼真,不排除有人會選擇和機器伴侶共度一生的可能性,這也是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隱憂。

錯誤的ai人格化

上觀新聞:在價值觀層面,ai情感陪伴又會存在哪些倫理風險?

朱磊:最近,我給豆包等軟體出題,讓它們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原來早有伏筆》。有的寫出來的內容思想不太健康,有的ai軟體表現相對較好。

這可能與它們採用的模型結構有關,有的採用的是強化學習(rl)推理模式,有的是基於transformer模型的結構。transformer模型中同一層的單元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種結構特點使其在語言生成和內容把控上有一定的優勢;而強化學習(rl)模型沒有這種單元間的聯繫,在某些時候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朱磊

田芊:ai可能會因為其演算法產生「欺騙」或者幻覺。ai生成的內容可能會傳播一些扭曲的價值觀。網路上的極端觀點,比如性別刻板印象、躺平擺爛等,都有可能被ai生成並傳播。

另外,ai情感陪伴還有成癮風險。現在已出現人與ai談戀愛、分手後自殺的相關報道。ai和遊戲類似,能提供即時快感反饋,在一定程度上與成癮機制相吻合。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大腦的前額葉還未成熟,更容易成癮。所以該風險也需要我們警惕。

上觀新聞:ai情感陪伴的消費市場正在崛起,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我們持續關注的?

徐英瑾:現在的一些應用開發傾向於將ai人格化,這是錯誤的趨向。即使未來ai具身化,但它終究不是一個生命體,沒有生命體之間的情感羈絆。一個ai應用最終是要讓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更成功、更有幸福感。

因此我認為,一方面,應用開發不應過度迎合用戶的依附性人格,而應注重培養用戶的主體性,避免用戶過度依賴,喪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ai成為社會極化的工具,在處理情感問題時應提供客觀分析,避免引發性別對立、地域歧視等不良現象。

簡單來說,ai情感陪伴產品應該有腦有心,理智與情感兩手都要硬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張亞:我注意到,一些ai情感陪伴軟體會提供一些軟色情服務,對此我非常不贊成。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生命風險以及最基本的人倫底線方面,ai情感陪伴都應該加強監管。

ai情感陪伴類軟體不應該鼓勵用戶充更多的錢、打更長時間的電話,不應該導向軟色情服務,而是應該更主動地在情感支持之外提供一些有用的、現實生活中的建議,不要鼓勵用戶花更多的時間沉浸在ai情感陪伴中。

上觀新聞:怎樣引導ai情感陪伴與人類社會良性共存?

徐英瑾:社會應引導人們將ai視為情感陪伴和謀士的結合體,它既是朋友,能提供情感支持;又是秘書,有責任提供客觀建議。在描述ai的角色時,應使用更全面的話術,避免只強調情感方面,而忽視認知價值。

田芊:政府可以制定相關倫理法規,比如數據倫理法。對於ai情感陪伴產品,可以像廣告標註那樣,進行實時提醒,標明其並非真實人類。科研機構可以開展長期追蹤項目,研究ai對社會心理健康的動態影響,建立風險評估模型。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在設計ai產品時,應避免利用人們情感上的弱點設置過多成癮機制。

張亞:我比較確定的是,我們應該持續討論這一新生事物,帶領孩子們一起來討論它。引導學生討論ai陪伴的使用體驗、利弊和風險,核心就是培養個體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是跨越不同代際、生而為人的最重要之處。

ai是愛的橋樑,而非終點

上觀新聞:從技術角度看,ai真的能理解人類的情感併產生共情嗎?

朱磊:理解他人感受、行為和想法的能力,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認知層面的觀點採擇,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另一個是情緒情感層面的共情(empathy),即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情緒情感。

但目前市面上的通用大模型,最多只涉及低階的觀點採擇能力,尚未出現共情方面的發表數據。看似真情實感的效果實則是大模型計算習得的進步成果,更多情況下它只能滿足淺層次的情感需求和發揮功能性陪伴的作用,尚且難以實現複雜情感的深度共鳴。

上觀新聞:ai最終能夠成為人類所需的「愛」嗎?

徐英瑾:ai不能成為人類所需的「愛」,它只能成為愛的某種媒介,是愛的橋樑。如果ai宣揚的價值觀是正向的,能讓人通過ai的教育更好地去愛人類,那麼它在愛里是有作用的。但如果把ai本身視為愛的對象,就如同把紅娘和崔鶯鶯當成一回事,這是錯誤的。人們可以對ai這個工具產生感情,但應清楚它與家人等真實情感對象的重要性差異,在面對選擇時,應明確真實情感關係的優先順序。

田芊:就我目前的認知而言,現階段是不能的。愛是人類個體之間獨有的情感,哪怕是動物之間都沒有這樣複雜的情感。愛包含複雜的情緒情感,是雙向的情感投射,不僅有雙向互動,還包括共擔風險、共同成長等多個維度。ai可以模擬部分被愛的體驗,但無法真正給予愛。愛的維度太多,激情、陪伴等都不能完全定義愛,所以ai無法真正替代愛。

張亞:我們常把太多東西冠之以「愛」。但至少對我來說,愛總是和放棄自我的某些部分、和利他有關。在ai這裡,我還沒有看到。

有深度的關係一定是愛恨交織的,而且有勇氣去面對愛恨交織。發現彼此的不同,溝通彼此的需要,我知道你的缺點,你了解我的軟肋,最後求同存異,關係才會變得更有深度。也正是在這樣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

ai情感陪伴的情感反應是基於演算法的,它有沒有可能發展出更高級的智能,是否會產生真實的情感反應,我無法下定論。但即使演算法模擬了肉身的情緒,它依然不是真實的感受。

AI能成為人類需要的「愛」嗎 - 天天要聞

採訪手記

ai逐漸成為情感生活的「新伴侶,我們既需肯定其緩解孤獨、提供即時支持的價值,也須清醒認知這種情緒價值背後的技術邏輯和工具本質。這種停留於淺層次的「情感止痛」,可能會讓我們在無意間錯過了無法預測的人際交往的魅力,喪失了真實的「深度聯結」。

ai是愛的橋樑,而非終點。唯有在人性與技術的平衡中,我們才能避免在ai時代淪為「情感繭房」中的孤獨者與沉溺者,成為保持主體性與批判思維的獨立個體。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全球人工智慧非洲峰會在盧安達開幕 - 天天要聞

全球人工智慧非洲峰會在盧安達開幕

當地時間4月3日,為期兩天的全球人工智慧非洲峰會在盧安達基加利會議中心開幕。本次峰會以「人工智慧與非洲人口紅利」為主題,吸引了來自95個國家的1000餘名政商學界代表參會,包括多位國家元首、科技企業高管和專家學者,逾百家人工智慧企業參展,創下非洲大陸人工智慧領域最大規模會議紀錄。 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在開...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個比一個離譜(上) - 天天要聞

自然界的十大演化「怪咖」,一個比一個離譜(上)

在浩瀚的生物進化長河中,有許多生物以其獨特而奇異的演化路徑,成為了自然界中的佼佼者。這些生物不僅讓我們驚嘆於生命的多樣性,也讓我們對進化論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動物進化史上的十大演化怪咖。
在釣魚自製餌料、窩料時輕麩、麩皮、麥麩的使用方法(Deepseek) - 天天要聞

在釣魚自製餌料、窩料時輕麩、麩皮、麥麩的使用方法(Deepseek)

在自製釣魚餌料和窩料時,輕麩、麩皮和麥麩各有獨特作用。以下是它們的詳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材料特性區分輕麩:經加工的小麥麩皮,質地輕盈細膩,霧化性強,能減輕餌料比重,適合調整狀態。麩皮/麥麩:小麥加工副產品,含纖維和粗顆粒,提供散落效果
杏林雙星隕落,兩位血液學界院士同日去世 - 天天要聞

杏林雙星隕落,兩位血液學界院士同日去世

2025年4月2日,中國醫學界的天空同時黯淡了兩顆明星。相隔七小時,93歲的陸道培院士與84歲的宋善俊教授相繼離世,他們的離去恰似一場無聲的接力,將中國血液病學的薪火鄭重交予後人。陸道培院士的名字與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緊密相連。
以制度型開放構建引才生態,為全球科技人才築巢 - 天天要聞

以制度型開放構建引才生態,為全球科技人才築巢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來全球產業競爭的稀缺資源,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發展的同時,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與人才鏈正在發生系統性變革,全球科技人才流動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國際化人才生態,以制度型開放破解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壁壘,成為建設全球科...
控圓柏花粉,北京農學院研發的花粉固定劑明年將在北京城六區使用 - 天天要聞

控圓柏花粉,北京農學院研發的花粉固定劑明年將在北京城六區使用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今年春天,圓柏花粉衝上熱搜,北京有圓柏雄株兩百多萬棵,給市民生活帶來困擾。4月1日,北京農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將破解這一難題。該校秦嶺教授團隊圍繞遏制柏樹花粉飄散進行了科技攻關,目前已取得較好成效。其中,計劃量產的花粉固定劑將於明年在北京城六區率先使用。北京農學院...
體長約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動物園緊急閉園 - 天天要聞

體長約1米黑熊出逃,河北一動物園緊急閉園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剛剛,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佛山動物園發布情況通報:2025年4月2日16時左右,永年區佛山動物園一隻人工飼養、體長約1米、兩歲的黑熊從籠舍脫離。永年區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對動物園周邊區域進行管控,並組織專業隊伍開展拉網式搜尋。目前,搜尋工作正在進行中。佛山動物園也發出提醒:若發現黑熊的蹤跡,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