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梅彥昌:香港何以成為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城」?

2025年03月19日19:24:05 科學 1884

中新社香港3月19日電 題:香港何以成為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城」?

——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梅彥昌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從幼年因好奇拆掉一輛玩具車開始,來自新加坡的梅彥昌一直覺得,發明創造深藏於他的基因中,伴隨且指引其一生。他既熱衷於開拓創新,研究將高性能生物材料應用到醫學器材上(擁有127項原創專利),又在推動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兩所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方面碩果累累。

2023年,梅彥昌出任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校長。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梅彥昌詳述其選擇香港的理由,以及城大未來創新發展藍圖。

東西問|梅彥昌:香港何以成為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城」? - 天天要聞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梅彥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曾在新加坡兩所頂尖大學任職,為何選擇來到香港?香港與新加坡在學術及科研氛圍、創科政策及發展等領域有何異同?

梅彥昌:這十幾年,我覺得全世界最有潛力和機會的地方就是中國內地與香港。當然,新加坡也不錯,但影響力和機會有限。香港與新加坡的高校都非常好,在香港的生活也與新加坡差不多,所以當擔任城大校長這個機會來的時候,我沒有考慮太多。

香港與新加坡的教育系統相似,區別在於兩地不同的文化和氛圍。新加坡注重政府牽頭,如果需要做出新的東西,帶領的一定是政府而非私人機構。但香港人很有創新意識,會率先去做,政府之後給予支持。我個人認為,相比新加坡,在香港辦大學相對比較容易,因為香港的大學獨立性很強。

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背靠中國內地,對於生活、投資、年輕人職業發展等,都有很大好處。香港的大學跟企業合作機會很多,其中不少是知名大企業。以城大為例,這種合作已擴展到內地,所以機會就更大、更多了。

中新社記者:您在新加坡兩所大學工作期間,致力於推動將大學研發的深度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如何將這些經驗因地制宜地應用到當下的工作中?

梅彥昌:過去在新加坡時,我常說,在大學推動研發落地、創立公司,不是為了培育幾個獨角獸企業,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培育人才。如果每年培養五六十個年輕的創業者,十年間可形成數百人的創新人才儲備,這正是構建可持續研發生態的基石,對國家或城市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人才。於是,來到城大後,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才是最合適的人才」,以及如何建立匹配的人才引進機制。

在我看來,如果教授不注重學生的未來、只注重過去,是絕對不行的。對於年輕人來說,在進入大學的年紀,他們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能並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我近期頻繁赴西班牙、英國等學術重鎮,目的是精準引進與城大戰略方向契合的頂尖學者。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城大的優勢是什麼?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在何處?

梅彥昌:我來到城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事們說,我不要做「HKU No.2(第二個香港大學)」,我不要做「CU No.2(第二個香港中文大學)」,我要做「CityU No.1(第一個城大)」。

城大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已啟動四個重點產學研項目,內地有多個城市邀請我們過去合作。目前,城大已與青島簽署共建城大青島創新中心的協議,未來應該還會再去幾個城市。

東西問|梅彥昌:香港何以成為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城」? - 天天要聞

香港城市大學校園。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城大會如何回應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

梅彥昌:大學(University)的英文含義包含了「universe」,即宇宙性、國際性。城大在推動國際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構建了覆蓋多地的雙向學術交流網路,不僅讓學生前往瑞士、印度尼西亞(印尼)等地交流學習,也吸引哈薩克、印尼的外國學生來香港讀書。

香港獨特的兩文三語環境、學術聲譽和城市安全指數,使其成為國際學生優選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來香港前,我只知道九龍、港島等大致的地理概念。來香港後才發現,這裡的自然生態資源令人驚喜,周末登山已成為我探索這座城市的新方式。相信這也是吸引國際學生來香港讀書的原因之一。

中新社記者:除了擁有豐富的大學管理經驗,您也是一位成功的發明家,對發明的熱忱是從何時燃起?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高性能生物這個專業?

梅彥昌:探索欲始終驅動著我的學術軌跡。幼年時期,我對機械構造的拆解非常感興趣,拿到新玩具後,總想嘗試拆開看看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後來進入大學工作,這種探索欲成為我對高等教育體系運作機制的深度思考,總想問明白大學是如何運作的。我想這種探索欲的基因貫穿我的一生。

至於專業的選擇,說起來很有趣。在澳大利亞求學期間,我偶然旁聽了一節講述飛機機翼材料的課程。我第一次坐飛機就是去澳大利亞讀書,所以對這個話題產生濃厚興趣,最終促成我從化學工程轉向生物材料研究。

這種源於好奇心的學術轉向,也與我對城大學生的期許相契合。我總是鼓勵學生,不要局限在應試思維中,而應保持好奇心,只有這樣才會不斷學到知識。我覺得最理想的學生不是會讀書、會考試,而是會思考為什麼。這樣的學生也許不是班裡最優秀的,但我敢說,他未來一定會是優秀的。(完)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