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燦爛筆記
編輯|小彭的燦爛筆記
聲明:本文陳述內容參考的「官方信息來源」,均贅述在文章末尾,感謝支持。
【前言】
2025年3月18日,美國宇航員蘇妮·威廉姆斯和布奇·威爾莫爾結束了長達9個月的太空滯留,搭乘SpaceX的「龍」飛船返回地球。
而這場回家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從脫離國際空間站到最終濺落海面,宇航員們經歷了信號失聯、高溫灼燒、黑障區穿越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考驗。
航天器返回地球的過程,被稱為「再入大氣層」,是載人航天任務中最危險的階段之一。
無論是中國的神舟飛船、俄羅斯的聯盟號,還是美國的「龍」飛船,所有航天器在返回時都必須面對極端高溫、劇烈震動和短暫失聯的挑戰……
那麼黑障區究竟是什麼?為何會讓返回艙燒成火球並導致信號失聯?它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和危險呢?
【黑障區:神秘的太空 「陷阱」】
黑障區並不是大氣層中某個特定的區域,而是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
當飛行器以極高的速度返回大氣層時,在一定高度和時間範圍內,飛行器周圍會出現一系列特殊的物理變化,從而導致與地面的通信聯絡嚴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斷,這個出現特殊物理變化、通信中斷的階段所對應的區域,就被稱為黑障區 。
黑障區通常出現在地球上空 35 - 80 千米的大氣層之間,這個高度範圍屬於大氣層中的中間層和熱層底部,大氣密度相對較高,但又不像對流層和平流層那樣有明顯的氣象特徵和穩定的大氣結構。
當美國宇航員乘坐的返回艙以極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返回艙與大氣分子之間發生了劇烈的摩擦和擠壓 。
這種摩擦和擠壓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使得返回艙表面的溫度急劇升高,甚至能達到 2000℃左右。
在如此高溫下,返回艙表面的材料開始熔化、升華,同時周圍的空氣分子也被激發和電離,形成了一層由帶電粒子組成的等離子體鞘套,包裹在返回艙周圍。
等離子體鞘套的存在是導致通信中斷的關鍵因素,我們知道,現代通信主要依靠電磁波來傳輸信號,而等離子體中的自由電子和離子能夠與電磁波相互作用 。
當電磁波試圖穿過等離子體鞘套時,會被其中的帶電粒子吸收、散射和反射,導致信號強度大幅衰減,甚至完全無法穿透,從而造成返回艙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聯絡中斷,形成了黑障區。
【美國宇航員的驚險歷程】
2024 年 6 月 5 日,美國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搭乘波音 「星際客機」 飛赴國際空間站,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 ,本以為這會是一次充滿榮耀與探索的征程,卻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長達 9 個月的太空滯留。
在飛行過程中,波音 「星際客機」 暴露出嚴重的技術問題,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狀況接連出現,使得飛船的飛行姿態控制和動力系統受到極大影響 。這些問題導致原定於 6 月 14 日的返航計劃被迫取消,兩名宇航員被困在了國際空間站,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波音公司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巨頭,在商業載人航天項目中卻多次出現技術問題,這無疑令人感到失望。
回顧波音 「星際客機」 的研發歷程,可謂是波折不斷。
2019 年 12 月,「星際客機」 首次不載人試飛,就因軟體缺陷等問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被迫取消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計劃 。
此後,2021 年 8 月的第二次不載人試飛又因火箭推進系統故障推遲。
儘管 2022 年完成了第二次不載人試飛並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但推進器故障、軟體問題和冷卻系統故障等隱患依舊存在,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列為最高級別安全隱患。
2023 年,「星際客機」 的首次載人飛行測試因降落傘系統缺陷、線纜易燃問題和推進系統複查多次延期。
到了 2024 年,首次載人任務強行實施,結果還是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宇航員滯留太空。
經過漫長的等待,美國航天局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終於制定了救援計劃 。
美國東部時間 2025 年 3 月 18 日凌晨,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與另外兩名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俄羅斯宇航員戈爾布諾夫一起,乘坐 SpaceX 的 「龍」 飛船脫離國際空間站,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征程。
而歸途並非一帆風順,當 「龍」 飛船以極高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瞬間進入了黑障區,返回艙與大氣分子劇烈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升高,迅速變成了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 。
此時宇航員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深知自己正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一切只能依靠飛船自身的系統和自己的經驗來應對。
在黑障區內,返回艙不僅要承受高溫的考驗,還要應對過載帶來的身體挑戰 。
飛船在高速下降過程中,產生的過載力可達 4 - 5G,這對宇航員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他們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清醒,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髮狀況。
當 「龍」 飛船突破黑障區後,又面臨著海上回收的挑戰 。
「龍」 飛船選擇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濺落,這就意味著飛船需要在複雜的海洋環境中安全著陸。
海域面積廣闊,風浪、海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飛船的降落位置和穩定性,甚至可能導致飛船翻覆。
一旦出現意外,救援工作將面臨巨大的困難,宇航員的生命安全也將受到嚴重威脅。
【黑障區對航天器的威脅】
黑障區對航天器的威脅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高溫對航天器結構和設備的破壞 。
當返回艙進入黑障區時,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可達到 2000℃左右,如此高的溫度足以熔化大多數金屬材料。
如果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返回艙的結構將會受到嚴重破壞,內部的設備也會因高溫而損壞,這將直接危及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等離子體鞘套對通信和導航系統的干擾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黑障區內,由於等離子體鞘套的存在,通信信號無法正常傳輸,導致航天器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
這使得地面控制人員無法實時了解航天器的狀態,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導。
同時,導航系統也會受到干擾,導致航天器的定位和姿態控制出現偏差,增加了著陸的難度和風險。
黑障區還會對航天器的氣動性能產生影響 ,在黑障區內,航天器周圍的氣流變得非常複雜,氣動力和力矩的變化會導致航天器的飛行姿態難以控制。
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飛行姿態,航天器可能會偏離預定的軌道,甚至出現翻滾等危險情況,進一步增加了著陸的難度和風險。
為了應對黑障區帶來的挑戰,各國在航天器的設計和技術研發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在防熱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科學家們研發出了各種高性能的防熱材料,以保護航天器在高溫環境下的安全。
在通信技術方面,各國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方法,以解決黑障區內通信中斷的問題 。
一些國家還在研究利用激光通信、量子通信等新技術,來實現黑障區內的可靠通信 。
【結語】
宇航員返回地球的過程,是人類航天探索中最驚心動魄的篇章之一。
從黑障區的信號失聯到高溫灼燒的火焰考驗,再到海上濺落的最後一步,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風險。而,正是這種勇氣與堅持,推動著人類不斷向宇宙深處邁進。
蘇妮·威廉姆斯和布奇·威爾莫爾的故事,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華。
他們的經歷提醒我們,航天探索不僅是科學與技術的較量,更是人類勇氣與智慧的體現。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或許能夠克服更多的挑戰,但宇航員們的勇氣與奉獻,將永遠銘刻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
參考資料:
新華社新聞在2025-03-19關於《美國「龍」飛船載滯留空間站宇航員返回地球》的報道
新華社新聞在2025-03-19關於《美國「龍」飛船載滯留空間站宇航員返回地球》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