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人形機器人「加速跑」 何時能進入日常生活?

2025年02月10日16:50:19 科學 4735

新華社廣州2月10日電 題:人形機器人「加速跑」 何時能進入日常生活?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馬曉澄、洪澤華

在央視乙巳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組人形機器人和舞者合作完成的舞蹈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和熱議。

2月5日,新春開工首日,湖北10個型號的「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在武漢市洪山禮堂前集中亮相。當天,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新春第一會」,機器人還現場作了一副賀聯,上聯是「智領荊楚春潮湧 人機共繪新畫卷」,下聯是「勢起中部氣象宏 山河同譜振興篇」,橫批為「智啟新篇」。

儘管不少人還感到陌生,但越來越「聰明」的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科幻奔向現實。

從商用服務到智能製造,從陪伴老人到理貨看店……人形機器人製造在「加速跑」,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人形機器人火了

在央視春晚演出的人形機器人來自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該款人形機器人2023年首次在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露臉」,在工程師的調教下學會了跑、跳甚至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終於在今年登上了春晚舞台。

人形機器人又稱類人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通常具有頭部、軀幹、雙臂雙腿等,在結構和功能上儘可能接近人類,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

如今,人形機器人正成為新的「風口」。

新華視點丨人形機器人「加速跑」 何時能進入日常生活? - 天天要聞

2024年6月26日,在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智園的優必選總部,工作人員對人形機器人進行測試。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今年北京市將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一會一賽」,「一會」是指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一賽」是指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  

在資本市場上,隨著市場對人形機器人關注度的提升,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概念走出一波強勢行情,不少市場人士表達了對未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看好。

與此同時,不少全球科技巨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加大投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計劃今年生產數千台人形機器人。 

據深圳新戰略傳媒有限公司產研所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6月,全球人形機器人本體製造企業已超160家,其中中國企業超過60家,是全球人形機器人本體製造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緣何走熱?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人形機器人價格不菲,售價在10萬元以上,高的甚至超50萬元。

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市場營銷負責人姚淇元說,公司推出的se01人形機器人主打高性價比,規模化後目標售價約為2萬至3萬美元,以定製化工業和家庭場景為主要嵌入重心。

不少人認為,人形機器人功能有限、價格昂貴,為何相關產業布局不斷加速?

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走熱,跟技術發展、市場需求和政策推動等因素密不可分。

從技術方面,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進步,使得人形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和人機交互等方面能力顯著增強。硬體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等能力上得到提升。

去年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旗下galbot g1通用人形機器人聽到語音指令後,從貨架上揀選商品,並精準遞交到顧客手上。該款機器人有望在無人藥店、商超等商業化場景中得到初步商用。

「在人形機器人技術穩定後,人能幹的很多事情它都能幹,想像空間很大。」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冷曉琨說。

新華視點丨人形機器人「加速跑」 何時能進入日常生活? - 天天要聞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兩名工作人員正在調試一台「夸父」人形機器人(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洪澤華攝

從市場需求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使得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得到大大拓展。  

用空氣炸鍋炸薯條、製作沙拉漢堡、做咖啡、短暫哄娃、疊衣服……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這些場景,讓人們看到人形機器人走入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說,技術成熟後,人形機器人在緩解人口老齡化危機方面具有顯著潛力,尤其是在提供日常輔助、健康監測和情感陪伴等方面。「人形機器人將成為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優質伴侶。除了照顧日常飲食起居和康養管理,更重要的是在情感陪伴上充當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也成為引領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強勁動力。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誌性產品」專欄第一位。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地也提出,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未來趨勢如何

「未來,優必選非常看好人形機器人在智能製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領域繼續落地應用。預計人形機器人將來會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每一個家庭的必需品。」譚旻說。

冷曉琨認為,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最大的意義在於,企業不需要為機械化改造產線。「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工廠場景仍有大量環節依賴人工,無法用工業機器人解決。人形機器人可1:1適配現有生產線,不需要改造即可上崗。」

中泰證券發布的一份機器人行業專題報告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已在家庭服務、商場接待、柔性製造等多領域開展試驗性應用。從長期來看,僅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就有約34萬台人形機器人的潛在需求。

在比亞迪汽車工廠,優必選walker s1第一階段實訓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穩定性提升了30%;相關優化工作還在持續進行中,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度具備規模化交付條件。

不過,在工廠環節,目前人形機器人還處於小規模試驗階段,只有少部分先進工廠開始探索在某些工作流程中使用,要實現大規模替代人還為時尚早。

業內人士預計,人形機器人更多走進產線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實現;而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需要更高的精確度和安全性,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高度複雜,如何攻克技術瓶頸併合理控制成本,成為人形機器人能否量產和大規模替代人的關鍵。

在製造成本方面,目前每家企業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呈現出高度的定製化傾向,缺乏真正通用的零部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新華視點丨人形機器人「加速跑」 何時能進入日常生活? - 天天要聞

在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正調試人形機器人部件(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洪澤華攝

業內人士表示,無論人形機器人應用於哪些場景,首先要保證可靠性和穩定性;由於目前這方面尚未完全成熟,人形機器人更適合那些容錯率較高的場合。

姚淇元建議,儘快完善人形機器人的相關標準,不斷開放應用場景,讓人形機器人「先應用起來」。

「相比國外,中國有著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助於人形機器人進行充分訓練。期待政策、技術、需求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冷曉琨說。

有人擔心:將來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會否導致失業潮?受訪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在簡單、重複性強的工作崗位上具有明顯優勢,這些崗位將來確實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但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有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由此催生許多新崗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老虎骨肉曾是藥材,那動物園老虎死後,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 天天要聞

老虎骨肉曾是藥材,那動物園老虎死後,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你們有沒有想過,動物園裡威風凜凜的大老虎,要是哪一天壽終正寢了,它們的屍體能咋處理呢?是像普通動物一樣埋了,還是另有別的門道?畢竟老虎那可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處理起來肯定不能馬虎。今天咱就來嘮嘮這事兒,揭開動物園老虎屍體處理背後的神秘面紗,
《Matter》浙江大學顧臻/張宇琪: 按需給葯的可穿戴透皮設備-集成電響應水凝膠和微針貼片! - 天天要聞

《Matter》浙江大學顧臻/張宇琪: 按需給葯的可穿戴透皮設備-集成電響應水凝膠和微針貼片!

近日,浙江大學藥學院、金華研究院和先進藥物遞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張宇琪研究員、顧臻教授團隊報道了一種用於按需透皮給葯的可穿戴透皮系統,該系統由裝有電響應水凝膠的可穿戴設備和聚合物微針貼片組成,它不僅能通過離子電滲提高帶電活性成分的透皮深度,還能通過程序化電流實現按需給葯,微針貼片和電凝膠中還可以裝載...
海底撈終於把道歉玩明白了 - 天天要聞

海底撈終於把道歉玩明白了

1後台全是問怎麼看海底撈這兩天的事情。我昨天說過,他們一開始腦子不清醒,但後面反應過來,把道歉玩明白了。先看下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為什麼說他們當時不清醒。可以看下新聞,以及藍底白字,尤其是最後海底撈那段回復,真的6。(新聞來自新京報)看完之後你什麼感受?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寫這個回復的人,是對家派來...
「3·15」|還裝?「收你們來了!」 - 天天要聞

「3·15」|還裝?「收你們來了!」

當假貨在「3·15」的聚光燈下無處遁形時,一場關乎生命安全的「打假戰役」更需要全民時刻保持警惕。那些潛藏在菜籃里、茶壺中、山林間的「毒偽裝」,正打著養生、天然、快樂的幌子,將罪惡的觸角伸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就讓我們藉助吒兒的「火眼金
為中國蔗糖造「柳城芯」 - 天天要聞

為中國蔗糖造「柳城芯」

「什麼樣的甘蔗是好品種?葉和莖的比例要協調,葉片是光合作用的場所,也是蔗糖的來源……」3月4日一早,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技術專家、正高級農藝師盧文祥的「專家課」在田間地頭開講了。圍在他身邊的年輕農藝師們聚精會神,彷彿要將每一句話刻進心裡。 「盧老師遠遠地看一眼,就知道哪株甘蔗是好苗子!」盧文祥的...
視評線丨滯留太空回家之路 竟藏著美國政壇不可說的秘密 - 天天要聞

視評線丨滯留太空回家之路 竟藏著美國政壇不可說的秘密

想像一下,你正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出差,本來一切順利,但突然被告知因為飛機故障,8天的公差需要延長到2個月,到半年,再到9個月……這是兩名美國航天員蘇妮塔·威廉姆斯和巴里·威爾莫爾的真實經歷。他們二人於去年6月初乘坐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出差」8天,但返航時間一再推遲。北京時間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