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雲南省面積位居第二的高原淡水湖,其位於金沙江、元江、瀾滄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享有「滇西魚米之鄉」的美譽。作為一個由地質陷落而成的封閉淡水湖,洱海就像一個天然的深水盆,擁有豐富且優質的水源和絕佳的氣候環境,孕育出了獨特、珍稀的魚類資源。
洱海衛星圖
在上世紀50~60年代,洱海因盛產名貴鮮魚而成為滇西重要的漁業基地,人們開始關注並研究湖中的魚類組成。國內首次報道洱海魚類結構的學者是張璽,其在1945年記錄到洱海有10種魚類,後來還有學者分別記錄了8種、9種等不同的數據。
洱海:滇西漁業基地
主要是因為洱海太大又太深,湖面面積將近250平方千米,湖區的平均水深高達10.6m,最深處有21.5m,所以每次調查發現的魚類只是「洱海魚庫」的一部分。直到褚新洛等學者在編寫專著《洱海的魚類》時系統總結出洱海的魚類共有30種,組成為17種土著魚+13種外來魚,這才揭開了洱海魚類的神秘面紗。
洱海漁業60年:17種土著魚為何落於下風?
土著魚是洱海最早的原住民和第一代主人,隨著長期的進化,它們和洱海的環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就連生物特性都和常見的家魚有所不同。比如:普通的池養鯉魚常在水體下層活動,喜歡啃食底層淤泥中的有機碎屑和軟體動物,而洱海鯉(亦稱大頭鯉)則是一種中上層魚類,在原產地喜食微小的浮遊動物,兼食少量水草,其肉質也和普通鯉魚有所差異。
洱海鯉(Linnaeus barbatus)
17種魚的豐富度並不算高,和長江的400多種魚相比只佔個零頭,但從特有程度來看,它們卻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水下珍寶」。
在20世紀50年代,洱海中的魚類記載有17種,全部都是土著魚。這些魚類除了鯽、泥鰍、黃鱔等常見種外,大部分都是地區特有種,比如:大理裂腹魚、洱海鯉、大眼鯉、春鯉、大理鯉、洱海四須䰾、油四須䰾等。這些土著魚不乏國家二級和雲南省二級的身份標籤,歷史早先時候還扮演過「經濟魚類」的角色,比如:大理裂腹魚的年收購量曾達15噸,是當地漁民重要的漁獲對象。
大理裂腹魚(Schizothorax taliensis)
洱海魚類資源現狀(上圖展示部分物種,帶星號的是土著種)
時過境遷,現在野生的大理裂腹魚已經難覓蹤跡,光唇裂腹魚、洱海四須䰾等特有魚類也早已在洱海消亡殆盡。土著魚由盛轉衰的時間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專家為了提高洱海的漁業生產能力,提出了引入四大家魚、團頭魴、華南鯉等經濟魚類的設想,這些魚類生長快,抗病力強,理應是漁業增收的致富種子。不料在引種過程中順帶混入了子陵吻鰕虎魚、棒花魚、中華鰟鮍、麥穗魚、興凱鱊等小雜魚的魚卵或幼魚,這些外來者打破了洱海相對封閉的系統,使原本的魚類群落由單一的土著魚轉變成為土著魚和外來魚相混雜的種群。
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
外來魚類對洱海土著魚的威脅有多大呢?目前已解析的機制至少涵蓋兩個方面。第一,洱海的土著魚天然缺乏大個體的肉食性魚類,難以在食物鏈上壓制外來的小雜魚,如麥穗魚、鰕虎魚等。這些雜魚反過來會在鯉屬和四須䰾屬等土著魚繁殖時展現出吞食魚卵的習性,嚴重危害土著魚的正常繁殖。
第二,生態位重疊導致土著魚落於下風,種群規模趨於萎縮。典型的例子是在70年代末,洱海大頭鯉的數量明顯減少乃至銷聲匿跡,有學者推測:這很可能和當時引進的鰱、鱅相關。因為這幾種魚都是以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生態位重合度高,但鰱鱅的濾食機能更完善,攝食量更大,從而排擠了大頭鯉。
太湖新銀魚移植40年,西太公魚強勢定居
洱海土著魚的危機應當看作人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70年代後的水位下降(溝渠枯竭,洄遊通道阻斷),外來物種引入,酷漁濫捕等因素都應對結果負責。但時至今日,外來魚類的影響仍在持續且有發酵趨勢,在這當中,最受關注的兩種魚就是銀魚和西太公魚。
銀魚的外觀形態
洱海的老漁民都知道,但凡是能捕到銀魚的水域,通常都很少捕到其他的魚類,這種魚類的「排他性」已然深入人心。最早是在1984年,洱海中引進了太湖新銀魚,這種魚最大只能長到8cm左右,但經濟價值很高,並且通體透明,全身都可食用,在產地一般會製成魚乾,味道極鮮,是公認的「淡水珍品」。
銀魚營養價值高,被視為淡水珍品
銀魚的到來客觀上增加了漁業收入,但由於繁殖能力太強,90年代的銀魚快速發展成了優勢魚種。漁民們為了捕撈銀魚創收,大力發展機動漁船作業法,採用的漁網有拉網、拖網、迷魂陣、絲網等,但網眼普遍較密。這樣一來,在捕撈銀魚時不可避免地會誤捕其他魚類的幼魚,被波及的不只有土著魚,就連鯉魚、鰱鱅等外來經濟魚種也跟著連年減產。
洱海漁業捕撈現場
然而,這還不是最棘手的難題。在1999年,王雲飛等學者指出:太湖新銀魚引入的時間也是洱海象鼻溞等浮遊動物密度銳減的時間,洱海的營養水平受擾,水質也開始變差。還有人注意到,當太湖新銀魚成功移植後,洱海內曾多次爆發大面積的藍藻水華,當時就有學者認為二者存在因果關係,理由是:銀魚的天性是大量攝食浮遊動物,洱海藻類的天敵數量隨之減少,基層食物鏈被打破,此時湖區的藍藻就很容易瘋長(增殖失控),這在後來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證。
銀魚的引入會擾亂微型食物鏈,間接影響水質
比起太湖新銀魚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角色,就是後來者居上的西太公魚,它是鮭形目胡瓜魚科公魚屬的小型魚類,同樣具有性成熟時間短,繁殖力強,肉味鮮美的特點。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在2012年前後,西太公魚被人為特意放流到了洱海中,並在短短几年內就迅速成為了洱海的主要經濟魚類。
西太公魚已成為洱海的優勢物種
西太公魚的壽命通常只有1年,其繁殖量大,競爭能力不輸銀魚。人們發現在2015~2018年,西太公魚在洱海的年產量一直在上升,從120噸驟然增加到了2120.5噸,銀魚則從2015年開始遞減,年產量從1300噸下降到了150噸,這一波此長彼消,充分顯示了西太公魚的上位優勢。
西太公魚和太湖新銀魚的年產量變化
主要原因在於,西太公魚習情貪婪,會搶食浮遊動物並掠奪銀魚的食物資源,而且其常見個體能達到8~15cm,部分能達到17cm,對食物的需求量比銀魚更高。在生長速度上,西太公魚的生長係數是銀魚的2倍左右,競爭優勢自然要比銀魚更勝一籌。
西太公魚對食物的需求量高於銀魚
中科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西太公魚對洱海的食物網結構和功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幕就像當年池沼公魚(西太公魚的近親,俗稱黃瓜魚)定居新疆博斯騰湖並把河鱸(五道黑)趕下霸主地位一樣,現在的西太公魚同樣在洱海改變著遊戲規則,加速了優勢魚種的輪番演替,日漸式微的土著魚也只能以身入局,被迫參與競爭。
銀魚和西太公魚:為何要開展針對性捕撈?
保護土著魚的重要手段就是控制外來魚的數量,但控制的效果也分種類。對於麥穗魚、鰕虎魚等小雜魚來說,捕撈的方式很難奏效:一來,這些雜魚的體型較小,喜歡單獨或以小團體的形式出沒覓食,分布和生境都很分散,難以規模化捕撈。二來,小雜魚本身利用價值較低,漁民捕撈積極性不高,在漁具、漁法上也很難採取針對性方案。
但銀魚和西太公魚就不存在這樣的顧慮了。這兩種高價值的經濟魚類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分布在水體的上層,經常集群出現,採用特製的圍網等漁具就能實現規模化捕撈,作業的專一程度也比較高。
銀魚具有集群出沒、上層浮游的習性
要實現更加高效的捕撈,還需要結合這兩種魚在洱海的生長情況。首先,太湖新銀魚的生長期是3月至次年3月,西太公魚則是4月至次年4月。其次,西太公魚的生長拐點為0.48齡,對應的最佳開捕時間是9月份,銀魚的生長拐點為0.75齡,對應最佳開捕時間為11月。在特定時間加強捕撈,能最大程度抑制種群規模,還能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可謂是一舉兩得。
根據西太公魚的生長特性確定最佳捕撈方案
捕撈程度又該如何確定呢?根據Gulland在1984年提出的理論,可採用「開發率」來衡量漁業資源的開發程度,一般0.5左右對應最適開發率。而實際調查顯示,西太空魚當前的開發率為0.75,太湖新銀魚的開發率為0.61,從結果來看,人工捕撈的力度是足夠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調節捕撈比例,使兩種魚的種群密度保持「穩定的低水平」,以達到生態調控的目的。
洱海生態調控(專項捕撈銀魚和西太公魚)
此外,洱海的生態改善還有賴於人為的保護建設,可以通過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加強土著魚的放流,如洱海大頭鯉、大理裂腹魚等珍稀品種,改善洱海的魚類結構。其二,是重視棲息地的保護,確保土著物種能夠正常產卵,產孵卵場能滿足幼魚的成長,並通過禁漁制度加強對魚類繁殖期的保護。其三,就是要做好洱海周邊居民和工廠的污水排放管理,杜絕污水入湖,讓洱海重現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