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2025年01月22日06:42:04 科學 1961

1月20日,中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安徽合肥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的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標誌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

「人造太陽」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個突破?未來真正實現可應用的核聚變發電,我們還需要繼續做什麼?

1億攝氏度突破1066秒,意味著什麼?

超過1億攝氏度能夠穩定運行1066秒,這件事情本身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離真正的核聚變發電還有多遠?

同時,很多國家都在進行類似的研究,那麼目前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我國EAST裝置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從此將從前沿的基礎研究轉向工程實踐,向聚變能應用邁進了一大步。「億度千秒」的難點在於,我們要把這一團火,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6到7倍,像火球一樣的等離子體運速到上千秒,難度是非常難,這應該是目前五十多年的研究中,從物理研究向工程實踐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宋雲濤稱,EAST裝置就是所說的中國人造小太陽,是我國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這裡有很多的核心技術,也存在很多的技術挑戰,有超高真空、超大電流、超強磁場等很多這樣的技術攻關。通過這次實驗,這幾年來,一直從100秒到400秒再到1000秒,這完全是由中國的磁約束核聚變團隊來保持這樣的世界紀錄。在國際上排在第二方陣的,目前是在70秒到100秒,所以這一次能夠實現1000秒,標誌著我國在高溫等離子體、高約束模等離子體、磁約束研究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實現「億度千秒」,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

走到世界的前列真的很不容易,100秒、400秒、1000秒,2023年時實現的是403秒,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實現了千秒,那麼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能持續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但磁約束聚變研究就像馬拉松賽跑一樣,不僅要跑得快,還要跑得遠。所以,接下來不僅在持續時間上,還要在等離子體密度、等離子體溫度等各個方面瞄準未來聚變能的商業應用,做進一步的攻關研究。

人造太陽建設和研究中,有哪些艱難時刻?

EAST建設研究進行十幾年的時間了,過去這十幾年中,研究團隊遇到的艱難時刻是哪些,又是怎麼過來的?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這十幾年來,每天的聚變研究如履薄冰,每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工程和物理問題。聚變研究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難度就是平時所說的「難於上青天」,在做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

比如,在十八年前要建超導托卡馬克的裝置,必須有超導材料,當時西方國家說可以給中國提供超導材料,但是一夜之間又說不給了。

後來,只能靠自主創新,團隊和企業界一起來合作、創新,把超導材料進行技術攻關,現在中國的超導材料、超導技術應該位居世界前列,而且人造太陽上所有的超導材料應用都實現了國產化。同時,還給醫療、工業界提供了很多材料,目前世界上60%~70%的比例會來購買中國的超導材料。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在做人造太陽過程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只能靠技術攻關,每天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有工程問題,還有物理問題,所以研究團隊已經進行了十五萬次的實驗,在十五萬次實驗中不斷探索和摸索。

中國距離第一座「聚變商業電站」還有多遠?

現在有一些媒體報道說,全世界範圍來看,預估2035年會有第一座用聚變來發電的電廠正式運營,就我們國家來說,距離第一座核聚變的電廠還有多遠,目前還需要做一些什麼樣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個人認為隨著國家科技創新不斷投入,不斷增強,中國有第一座「聚變商業電站」的夢想應該在10到20年突破。接下來,要用3到5年的時間建成氘氚燃燒的聚變裝置,就是全超導的裝置的輸出要大於輸入。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宋雲濤稱,現在的人造太陽,包括國內的物理實驗裝置基本還構成不了輸出大於輸入的。接下來,比如正在建設全超導的緊湊型聚變裝置,輸出大於輸入5倍,到2035年希望建成中國的聚變釋放堆,輸出大於輸入20倍,這樣就開啟了人類的國家聚變能源的商業應用。

核聚變能源或許能幫助人類實現星際航行

可能會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現在獲取電能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大的精力研究核聚變發電這樣一個項目?最終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未來通過聚變的方式獲取的能源或者能量,還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核聚變能源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現在人類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化石燃料,對於環境和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實現聚變能,對人類的環境是非常友好的。

新聞1+1丨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億度千秒」的背後與未來→ - 天天要聞

宋雲濤稱,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只有馬車,馬車只能把人類從一個村莊帶到另一個村莊;工業革命之後,有了火車、飛機,可以把人類從一個國家帶往另外的國家。如果核聚變能源一旦實現,就能夠把人類從這個星球帶往另外一個星球,那麼人類的星際航行就能夠實現。

當我國第一座「聚變商業電站」誕生後,我國的能源供給是怎樣的圖景?

暢想一下,未來如果我們真的擁有一座聚變的發電廠之後,我們國家能源的結構會發生一個怎樣的變化,能源供給的結構又是一幅怎樣的新圖景?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雲濤表示,一旦實現核聚變能源商業應用,一定會帶來人類文明的改變和生存方式的改變,會給生活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現在人類基本上使用的化石燃料,環境會遭受污染,而且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一旦實現核聚變能源應用,人類有了磁約束核聚變,再加上其他綠色能源,能夠進行互補,可以讓人類環境更加美好。(央視新聞客戶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慧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 天天要聞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慧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當AI從工具到與人類齊平,再到超越人類,我們該如何自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向在座的聽眾們拋出這一問題。這是在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人民政府禮堂舉辦的「以科學的態度認知人工智慧與我們的關係——從初始到對未來的期許」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現場,陳虔為西紅門鎮政府近百位公務員帶來一場融合AI技術解析與...
剛剛!武大宣布:成立新學院! - 天天要聞

剛剛!武大宣布:成立新學院!

7月2日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成立大會在該校舉行學院將從小米、宇樹、樂聚、優必選等機器人、智能製造頭部企業聘請10名產業教授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武大機器人學院執行院長肖曉暉教授在會上介紹,新成立的機器人學院2025年將招收90名本科新生,將依託武大
位元組、快手、騰訊同時加入專利池 - 天天要聞

位元組、快手、騰訊同時加入專利池

作者:黃鶯2025年7月1日,總部位於美國的專利池管理機構Access Advance LLC宣布視頻分發專利(Video Distribution Patent,VDP)專利池的首個進展——首批被許可方和許可方名單,其中位元組跳動、快手和騰
論證70餘年,黃河上的「超級工程」要來了? - 天天要聞

論證70餘年,黃河上的「超級工程」要來了?

什麼項目值得爭論70多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論證,前後歷經七十餘年,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前期工作迎來最新進展—— 寧夏中衛市自然資源局近日發布《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證前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公布了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的擬選址位置、擬用地面積等信息。 黃河流域治理長期...
第41次南極考察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聽4位科考隊員講 - 天天要聞

第41次南極考察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聽4位科考隊員講

原標題:第四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在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破冰逐浪,向新的未知進發(弘揚科學家精神)一次卸貨任務中,承擔人員轉運任務的「雪鷹301」直升機正在降落「雪龍2」號艉甲板。科考隊員在海拔4000米的冰原上拔出手搖鑽。科考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聞

月球蓋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蓋房子,要從地球上運建材嗎?長期留駐月球,飲用水也要地球「發貨」、飛船「快遞」嗎?「不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測實驗室時,記者從科研人員口中聽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月壤3D列印系統設備。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 天天要聞

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