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每次提到卷學習,都有很多家長說,不是我想讓孩子這麼累,是大環境如此,我也沒辦法。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夠給人終身學習的機會,無論什麼工作也都能養活自己,我們會變得鬆弛嗎?
以前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但當來了瑞士之後才發現,一生要強的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自帶一股龍「卷」風。
周五
視野 🌏
全文共5836字,閱讀時間13分鐘
🌿🎨🌏
瑞士:全球最反內卷的國家?
我來瑞士之前,朋友就給我發過一篇文章,說瑞士是全球最反內卷的國家。
其中有一句話說,讓中國人躺平,就像讓瑞士人內捲起來一樣難。
當時的我就非常好奇,他們為什麼能不卷?
學校不用卷?
我來瑞士工作,計劃把孩子也帶過來。所以到了之後沒多久,我就開始著手計划上學的事兒。
我問當地的同事,在哪個區域上學比較好?有沒有所謂的學區房?
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在哪裡上學都差不多。
我對同事的回答表示半信半疑,開始自己著手研究瑞士的教育情況。
從學制來看,瑞士和國內一樣,小學6年,初中3年。
但小學畢業後,學生會進行分流。
大約25%上文理長時中學,也稱為「長高中」,學制6年,畢業後可以上綜合性大學。
剩餘75%的學生上三年制普通初中,畢業後進入學徒制。
第一次聽到學徒制,我本能地把它和職高聯繫在一起,覺得孩子一旦進入學徒制,那不就是被優化了?以後還能有啥出息?
然而,同事姐姐跟我說,即使只有25%的孩子能夠進入綜合性大學,也不代表學徒制不好。
一方面,學徒制並不是對學業判了死刑,如果一個孩子開竅比較晚,改變了自己的目標和想法,也有再次選擇進入綜合性大學學習的機會;
另一方面,即使最後只是學徒,在職場中,也有平等晉陞的機會。瑞銀集團的ceo以及兩位聯邦部長就是學徒制出身,他們同樣在職場中做到了頂尖的位置。
除此之外,學徒制和國內的職業高中不同,是教育和培訓相結合的雙軌制教育體系。
即使孩子選擇學徒制,也需要每周完成2天的學校學習,這也為將來選擇綜合性大學奠定了基礎。

工作不用卷?
我們當家長的,之所以拼了命的讓孩子卷學習,無非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個好工作,不用過苦日子。
當我看到學徒制的時候,我也會想,當學徒是不是很難過上體面的生活?
後來我發現,這個想法完全多慮了。
從我個人體驗來看,瑞士人工費用非常高。
無論是買傢具送貨,買窗帘裁剪,還是看牙醫,人工費用都讓我覺得驚訝。
比如,我在宜家買一副窗帘,價格是29.9瑞郎,要求幫忙裁剪短一些,手工費也是29.9瑞郎。
從學徒制的安排來看,他們所學的,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技校的內容。
我查了瑞士當地的職業諮詢網站,發現學徒制有很多行業和職業可選。
其中包括廣告設計師、骨科醫生、戲劇畫家等等,看起來專業要求非常高,甚至是在國內大學畢業也不一定能勝任的崗位。
這就是說,走向學徒制,並不是放棄了深造和深度學習,只是更早地鎖定了職業方向,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這也決定了,學徒制出身的孩子,並不比綜合性大學差,他們之間沒有行業壁壘,一樣擁有獲得高薪崗位的機會。
所以,整體來看,瑞士真的是不需要卷的國家。
無論是否進入長時中學,未來都擁有進入大學的機會,即使不能進入綜合大學,走上學徒制這條路,也一樣有可能獲得同樣的晉陞機會。
甚至,退一萬步講,哪怕只是做技術工種,也有養活自己的能力。
可以說,在這裡,每個人都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也有隨時重新開始的可能,為人生創造了極大的張力。
如果按照大家說的,被環境所迫不得不站起來,那在這個地方,按理說可以坐下了吧?

坐不下的中國家長
剛來瑞士的時候,我想在網上搜集一些關於這邊教育和學校的信息。
由於瑞士不是移民國家,這邊的華人不多,能搜到的信息也有限。
但在有限的內容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關於孩子如何上長高中。
有成功者分享經驗的,也有孩子尚小但家長已經開始焦慮的。
在其中一個帖子下邊,有一條留言說:
家長都是正經大學出來的,孩子怎麼樣也得上高中吧。
我想,這句話應該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要問為啥要上高中,可能也說不出太多所以然,但無論如何,不上高中總感覺不是那麼回事。
所以你看,即使到了瑞士這種提供給大家終身學習,哪怕走學徒制也有機會再進入大學的地方,大家依然沒辦法放鬆神經,仍然執著於固定的路徑。
原因到底幾何?
思維定勢
就像那條留言說的,家長都是正經大學,孩子怎麼也得上高中吧。
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依賴以往行動和經驗不斷重複的產物。
因為自己是按照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路徑成長的,所以覺得孩子也應該如此。
但這樣的邏輯有道理嗎?
首先,我們的大學學歷,也並沒有那麼厲害。
從1999年開始擴招,到2009年,短短十年時間,高考錄取人數由1998年的109萬人增加至2009年的629萬人;錄取率也由34%增加至62%。
也就是說,80後一代人,能夠順利上大學,有一部分原因是國家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准入門檻,給了更多人機會。
某種程度上,我們只是踏上了時代的節奏,趕上了順風車。
最近國內也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毫不意外,大部分家長排斥孩子進入職高。
上高中,考大學,依然是很多家長的執念。
如果孩子有能力、有意願,這條路自然是好的選擇。
但著實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大學學歷,就認為孩子進入職高更丟臉。
我們都不過是不同時代的經歷者,談不上誰比誰更高級。
其次,上好大學,找穩定工作的模式,已經不存在了。
80後一代,趕上了大學擴招,順利地進了大學,又趕上了經濟發展的頂峰,找到了穩定的工作。
甚至,當我們追溯自己的上一代,也依然能看出,好好上學,分配工作,安穩度日的影子。
但現在,這個模式早已不存在。
且不說,所謂的鐵飯碗是否能滿足大家溫飽都不一定。
退一萬步講,鐵飯碗是否為鐵飯碗都不確定。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說,山東省啟動了省屬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的全面改革,涉及約10萬名事業編製人員。
一直以來,考公、進體制,都被笑稱為「宇宙的盡頭」。
大家都覺得,體制內旱澇保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現實告訴我們,在當前的時代下,沒有所謂的旱澇保收,有的更多的是變化。

競爭和比較
前一段時間我跟朋友聊天,她說,看到我按時更新文章,就會覺得自己很普通,日子得過且過,雖說家庭還算溫馨。
我說,家庭溫馨就很好啊,說明心理健康有力量。
她說,總要找到跟別人差異的點,才能證明自己也算幸福。
這句話應該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我們的教育其實一直都是在塑造同一類人,小時候行為有標準,動作要一致,成長路徑也有標準,跟別人不一樣就是loser。
在這種基礎上,我們的幸福是通過比較得來的。
於是,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實際上,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不應該源於別人如何,而是源於自己的感知。
如果我們是否幸福取決於跟別人比,那就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幸福的權利交給了其他人。
但真正能讓人感知到幸福,並願意為了幸福努力的,不是別人如何,而是自己內心真實的體驗,以及對自己行為堅定的相信。

內卷之下,如何應對
當我們提到「卷」的時候,就會想到另一詞「躺」。
似乎只要我們拒絕「卷」,就意味著全然放棄,擺爛躺平。
實際上,並非如此。
拒絕內卷,不是我們要放棄孩子的人生,而是看到更大的世界,不被有限的環境裹挾。
而要幫助孩子對抗內卷,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做什麼,而是家長能夠打開視野,緩解自己的焦慮。
傳統之外有出路
想要打破內卷,需要先明白「內卷」的意思是什麼。
內卷這個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geertz在1963年解釋印尼農業結構變化時提出的,描述了印尼爪哇島居民,為了應對人口增加,不斷加大精細化的勞動投入,卻只能有限增加土地生產效益,以致產業發展長期陷入原地重複狀態。
內卷其實更多地是指向一種社會狀態,即,如何應對資源稟賦的有限性。
半個多世紀之前的爪哇島居民,他們面對的就是島上有限的土地,沒有資本注入,無法謀求改變,只能把大量的生產力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中,最終導致了水稻種植極端精細化,但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產出。
教育內卷其實也是一樣的。
每當談到卷不卷,就會有家長說,不卷將來孩子連份工作都找不到怎麼辦?
說到底,家長讓孩子在學習上不斷地卷,目的沒多麼複雜,就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好工作,好日子。
在大部分人眼中,好工作就是穩定、體面、收入高,就像在有些地區,體制內就是宇宙的盡頭,什麼工作都比不上一個編製。
如果我們眼裡的工作就是自己說得出口的這些,醫生、老師、電力、金融,那麼工作機會的確是有限的。
但實際上,這個社會早已和原來不一樣。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姑娘的視頻,她每天要做好幾種工作,除了咖啡店店員之外,其他幾個都讓我大開眼界。
一個是給別人化妝,但她的化妝不是咱們常見的在工作室做,而是為一些想要拍個精緻下午茶的小姐姐提供服務。
她工作地點非常靈活,顧客要去哪,她就到哪化,化完如果對方是一個人,她還可以提供攝影服務,讓小姐姐有一個美美的下午茶。
另一個工作是上門遛狗,並且給狗狗做營養餐。
說到收入,姑娘說,上門遛狗一個月五千多,化妝一單一百多,平時兩三個,節假日一天能有七八個,都接不過來。
我心裡大概算了算,加上她每天固定在咖啡店裡的收入,一天也有大幾百的入賬,比很多穩定的白領也不差。
而當被問及是否要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時,姑娘說,她做的這些都是自己喜歡的事兒,就是她想要的工作。
看完視頻後,我上網搜了一些新型職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新工作。
比如,劇本殺作者、親子活動策劃、上門廚師等等。
對抗內卷,最有效的出路不是被迫卷生卷死,而是另闢蹊徑,用創新打破不斷重複的內循環。
而對於我們家長而言,我們不需要人為為孩子創造新工作,只需要打開自己的視野,看到在社會中立足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我們知道的這些職業而已。
如此,也便會在孩子教育中多一份鬆弛感,少一份被裹挾的無奈。

底層能力是關鍵
今年3月,我到瑞士工作,計劃把8歲的孩子帶過來。
有很多人問我,將來的打算是什麼?孩子要一直在國外上學嗎?要是將來回國孩子學習怎麼辦?
對於我來說,這些確實是未來要面臨的問題,但我從來沒有擔心過。
我始終覺得,比起當下的學習成績,孩子底層的能力是更值得關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但底層的核心能力到底是哪些呢?
我們先來看看,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擔憂來自哪裡。
新聞報道說,大學生就業形勢多麼嚴峻;身邊朋友家,孩子找工作不理想,換來換去,也沒有合適的,最後只能在家啃老。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不是也會「重蹈覆轍」。
擔心很正常,但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應該擔心什麼?
很多人會覺得,畢業即失業、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學習不夠好,畢業院校不夠出色,於是使勁雞孩子,想讓孩子上好學校,找好工作。
但實際上,年輕人無法在職場中找到合適的工作,或者不能面對生活的問題選擇消沉,從根本上來看,跟學歷和學習沒關係。
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無法面對不符合預期的結果,不能接受充滿變化的生活,也不願意在若干年的痛苦煎熬後再繼續吃生活的苦。
未來的世界跟我們過去經歷的幾十年不一樣,變化、不確定、不穩定是我們和孩子將來都必然面對的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沒有任何一勞永逸的方法可以保證我們衣食無憂,而唯一能夠幫助我們走過這段日子的,是不怕變化的勇氣、敢於直面問題的篤定、以及隨時準備重新再來的力量。
而這些,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走過不確定的生活,也一樣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中的很多障礙和困難,無形中成就了更高的學習能力,助力了更好地成績。
當我認真思考自己的選擇,我發現,帶孩子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陪伴她去融入、去成長,幫助她去解決期間遇到的問題,這些種種,帶給孩子的收穫,不正是面對變化的未來最重要的能力么?
當然,這些能力不是非要帶孩子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才能養成。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超出預期的事件。被天氣打亂的旅行節奏,不理想的結果和成績,並不如人意的工作變動等等。
在這樣的經歷中,我們如何思考和應對,以什麼樣的心態解決問題,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自我目標要明確
以前和朋友聊天中,被問到過這樣的問題:
你們家孩子都學什麼呀?我看某某家在練字,我們是不是也該練起來啊?
很多家長看起來為孩子的學習做了很多安排,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在隨大流,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或者學校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以及自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晰。
當自己的目標感不明確,就很容易被帶節奏,別人站起來,自己也跟著站起來。
關於孩子的學習,我一直堅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讓孩子了解學習的過程,以及從不會到會的體驗,比孩子現在會多少本身更重要。
孩子幼小銜接階段,老師每天會講一點拼音或者數學,留一點作業。
我雖然知道有作業,但每天只是簡單地提醒,從來不人盯人強按著做作業。
這麼做,是因為當時我自己明確了,幼小銜接階段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長的。
剛開始,孩子的確不怎麼做作業,但也許是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說過,也可能是別人都在做,她自己覺得也應該跟上,從某一天開始,她自己主動拿出來作業本,開始要求寫作業。
上小學後,我也開始陪作業的過程。每天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坐在旁邊看書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我的任務不是盯著她把每一個字都寫好,每一個題都算對,而是在她覺得不想寫,有難度的時候陪著她,幫她化解情緒,復盤問題,找到方法。
因為始終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我的焦慮少了很多,也能更多地看到孩子面臨的問題,幫助她更好地解決。
也因此,即使身在體制內的公立學校,我們也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節奏,給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內卷說大了是社會問題,但從每一個個體來看,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去到哪裡,能做的就只能是和別人一樣,並以此來換取安全感。
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所在,才能找到與之對應的路線,堅定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所裹挾。
不卷,不代表放棄、擺爛或躺平。
而是表示,我們願意用清醒的頭腦去面對問題,更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更勇敢地去適應現實和未來。
任何時代下,都有過上更好生活的辦法。
只是這種方法,不應該向外求,更多地應該向內看,只有知道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的人,才能在變化和不確定中,更好地堅持,最終等來那朵盛開的花。

底層能力是關鍵,時代在變化,如果只靠啃書刷題,那隻能是追著政策跑;
自我目標要明確,我到底要什麼?最適合我的路是什麼?必須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人云亦云只會讓自己被雜亂的外界聲音裹挾。
童行的通識思維體系,培養的就是這兩種關鍵能力。讓孩子從啟蒙階段,就建立底層思維能力,並且正確自我認知,還有最重要的,擁有自驅力,真正的愛上思考和學習。
歡迎掃碼,下方了解和體驗,涵蓋3-11歲,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涉及科學、藝術、人文等方面4大課程體系!

作者 | vivi
8歲女孩的媽媽
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動話題
讀完了本文,你對「內卷」有什麼看法和見解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