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秦兵馬俑一號坑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及二號坑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台的投用,如今兵馬俑坑考古發掘已可實現現場環境控制和現場文物保護。
秦兵馬俑一號坑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位於一號坑修復區,包含應急保護實驗艙、艙內環境調控系統、專用照明工作系統、工作記錄系統、文物信息採集系統、文物吊運裝備、文物專用定製裝備等,構建起了從考古發掘現場到實驗室修復的全流程閉環體系,可使彩繪俑尤其是漆底彩繪得到更為及時的全面保護。
考慮到秦兵馬俑二號坑1994年第二次發掘曾經出土大量彩繪跪射俑,在二號坑內建設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台,除了現場應急保護實驗艙外,還可對發掘現場進行環境控制,並建立了人員、文物、覆土運輸通道,讓考古發掘在全面保護中進行。
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副主任惠娜介紹,兵馬俑一個主要的特點是燒制好後在上面髹了一層或兩層生漆。生漆屬於有機物,對環境的要求非常敏感。兵馬俑在埋藏很多年的環境中,生漆層已經劣化了,在發掘時存在會瞬間失水脫落的風險。「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艙」和「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台」可極大提高考古發掘時對兵馬俑彩繪保護方面的能力。
「因為在二號坑考古現場發掘與保護平台可以進行環境控制、溫濕度控制、有害氣體的控制,可以第一時間對文物進行信息的提取和採集,第一時間利用保護材料對文物進行一些保護修復。而在一號坑應急保護實驗室里也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比如三維數據採集、充氮的保護箱等,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先進的陶俑修復設備,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中電科研發的陶俑重心監測感測器。」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馬虎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