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40萬買歐洲院士」: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牟利

2024年05月14日17:15:12 科學 1663

近日,有關「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成員名錄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信息在網上傳播。與此同時,國內有學術機構和媒體頻發「喜訊」,祝賀某某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等。

「歐洲自然科學院」引發輿論關注,紅星新聞查閱資料發現,在歐洲歷史上,有院士制度的國家科學院分為兩種,一類是國家主導設立,另一類是民間學術團體。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告訴紅星新聞,出現「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風波」,本質上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社會治理體系的區別。

專家談「40萬買歐洲院士」: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牟利 - 天天要聞

歐洲自然科學院所在大街

此院士非彼院士

所享受的榮譽和社會待遇均不同

陳志文表示,很多西方國家的「院士」本質上可以理解為學會成員,遴選制度是通過學會成員的推薦,審核通過之後,便可成為「院士」,但「此(西方)院士非彼(中國)院士」。「我們國家的院士是一個學者的最高榮譽,也往往物化為更高的社會待遇,但國外的院士並沒有這些社會待遇,院士也只是他們最高學術榮譽之一,而不是最高榮譽。」

紅星新聞查閱發現,《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發布的一篇文章《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中寫道,院士制度(academician system)起源於 17 世紀的歐洲,1660 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建立了歷史最為悠久且具有很高聲望的院士/會員制度。

該文稱,300 多年來,院士制度在西方國家逐漸發展成為受廣泛認可的最高學術榮譽制度,是西方國家科學建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西方歷史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革命衝擊之後,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建立科學院並推行院士制度是順應歷史潮流趨勢,但由於當時歐洲各國內部情況不同,最終產生了兩類特點迥異的國家科學院。一類是以法國皇家科學院為代表,主要由國家主導設立;另一類是以英國皇家學會為代表,表現為鬆散的民間學術團體。

《北京晚報》曾發文,比較美、英、德、法的科學學會對會員的管理,和中國的「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並不相同。首先,西方國家科學學會會員沒有工資。例如,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權利是獲得學會刊物及享受學會提供的在使用圖書、參考文獻、手稿方面的方便。第二,會員不僅拿不到實際的「好處」,還要向學會繳納會費,或向學會貢獻一部分資金。

專家分析:

一些中介利用中西方院士理解差異牟利

陳志文告訴紅星新聞,他早在幾年前就關注到了歐洲自然科學院以及類似組織機構在中國受質疑的新聞。

他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風波」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差異,「西方的信用基礎是個人,每個人為自己的信用負責,與之相關,大量的組織都是民間的,品牌是依靠自身的影響;我們的信用基礎是政府和國家。」陳志文說,「基於這一不同,從我國對『院士』理解的思維模式出發,自然而然會出現理解偏差。」

對於「40萬買歐洲院士」的新聞,陳志文則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鬧劇,其實就是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了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投機牟利。

要杜絕這種鬧劇的繼續上演,陳志文給出三點建議:首先,應該消除信息差,在根源上切斷投機牟利者的生存空間;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對這些機構進行必要監管,如果是國外註冊的組織,在國內運作就需要接受國內相關部門的監管;最後,當公眾出現被誤導的情況後,應有權威聲音出面進行澄清,讓公眾能夠撥雲見日,釐清真相。

學院為何鮮見西方國家院士?

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與學院歷史有關

紅星新聞還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方網站公開信息顯示,其評選出的院士幾乎都是來自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等國家,幾乎鮮見其他西方國家的院士。

專家談「40萬買歐洲院士」: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牟利 - 天天要聞

圖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這與學院的歷史有關。

「歐洲自然科學院」創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等幾位蘇聯科學家當年被派往東德進行學術研究,期間遭遇蘇聯解體,「一時間這幾位科學家失去了祖國,但課題還未完成,又無法立即回到俄羅斯,他們加入德國籍,繼續完成課題研究,並在德國成立了『歐洲自然科學院』,這就是學院的發展故事。」

吳繼華說,也正是因為這段歷史,所以在院士評選方面,學院確實有考量,「科學是不分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分國籍的,既然在歐美世界中,他們的學院在評選院士的時候,多在西方世界做選擇,而我們在評選時,就希望那些來自與我們有深厚歷史淵源國家的科學家們,能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席位。」

吳繼華此前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否認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院士申請需要繳納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費用,「學院的註冊地址在德國,如果有數額如此大的錢不斷從中國境內流到歐洲的話,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吳繼華還表示,學院是協會性質,主要靠會員們繳納會費,在學院的學術期刊上繳費發表論文,由會員自願捐贈等方式來運營。

紅星新聞記者 沈杏怡

編輯 潘莉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專家談「40萬買歐洲院士」: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牟利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