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成員名錄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國人」的信息在網上傳播。與此同時,國內有學術機構和媒體頻發「喜訊」,祝賀某某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等。
「歐洲自然科學院」引發輿論關注,紅星新聞查閱資料發現,在歐洲歷史上,有院士制度的國家科學院分為兩種,一類是國家主導設立,另一類是民間學術團體。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告訴紅星新聞,出現「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風波」,本質上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社會治理體系的區別。

歐洲自然科學院所在大街
此院士非彼院士
所享受的榮譽和社會待遇均不同
陳志文表示,很多西方國家的「院士」本質上可以理解為學會成員,遴選制度是通過學會成員的推薦,審核通過之後,便可成為「院士」,但「此(西方)院士非彼(中國)院士」。「我們國家的院士是一個學者的最高榮譽,也往往物化為更高的社會待遇,但國外的院士並沒有這些社會待遇,院士也只是他們最高學術榮譽之一,而不是最高榮譽。」
紅星新聞查閱發現,《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發布的一篇文章《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中寫道,院士制度(academician system)起源於 17 世紀的歐洲,1660 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建立了歷史最為悠久且具有很高聲望的院士/會員制度。
該文稱,300 多年來,院士制度在西方國家逐漸發展成為受廣泛認可的最高學術榮譽制度,是西方國家科學建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西方歷史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革命衝擊之後,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建立科學院並推行院士制度是順應歷史潮流趨勢,但由於當時歐洲各國內部情況不同,最終產生了兩類特點迥異的國家科學院。一類是以法國皇家科學院為代表,主要由國家主導設立;另一類是以英國皇家學會為代表,表現為鬆散的民間學術團體。
《北京晚報》曾發文,比較美、英、德、法的科學學會對會員的管理,和中國的「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並不相同。首先,西方國家科學學會會員沒有工資。例如,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權利是獲得學會刊物及享受學會提供的在使用圖書、參考文獻、手稿方面的方便。第二,會員不僅拿不到實際的「好處」,還要向學會繳納會費,或向學會貢獻一部分資金。
專家分析:
一些中介利用中西方院士理解差異牟利
陳志文告訴紅星新聞,他早在幾年前就關注到了歐洲自然科學院以及類似組織機構在中國受質疑的新聞。
他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風波」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差異,「西方的信用基礎是個人,每個人為自己的信用負責,與之相關,大量的組織都是民間的,品牌是依靠自身的影響;我們的信用基礎是政府和國家。」陳志文說,「基於這一不同,從我國對『院士』理解的思維模式出發,自然而然會出現理解偏差。」
對於「40萬買歐洲院士」的新聞,陳志文則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鬧劇,其實就是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了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投機牟利。
要杜絕這種鬧劇的繼續上演,陳志文給出三點建議:首先,應該消除信息差,在根源上切斷投機牟利者的生存空間;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對這些機構進行必要監管,如果是國外註冊的組織,在國內運作就需要接受國內相關部門的監管;最後,當公眾出現被誤導的情況後,應有權威聲音出面進行澄清,讓公眾能夠撥雲見日,釐清真相。
學院為何鮮見西方國家院士?
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與學院歷史有關
紅星新聞還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官方網站公開信息顯示,其評選出的院士幾乎都是來自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等國家,幾乎鮮見其他西方國家的院士。

圖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這與學院的歷史有關。
「歐洲自然科學院」創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等幾位蘇聯科學家當年被派往東德進行學術研究,期間遭遇蘇聯解體,「一時間這幾位科學家失去了祖國,但課題還未完成,又無法立即回到俄羅斯,他們加入德國籍,繼續完成課題研究,並在德國成立了『歐洲自然科學院』,這就是學院的發展故事。」
吳繼華說,也正是因為這段歷史,所以在院士評選方面,學院確實有考量,「科學是不分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分國籍的,既然在歐美世界中,他們的學院在評選院士的時候,多在西方世界做選擇,而我們在評選時,就希望那些來自與我們有深厚歷史淵源國家的科學家們,能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席位。」
吳繼華此前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否認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院士申請需要繳納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費用,「學院的註冊地址在德國,如果有數額如此大的錢不斷從中國境內流到歐洲的話,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吳繼華還表示,學院是協會性質,主要靠會員們繳納會費,在學院的學術期刊上繳費發表論文,由會員自願捐贈等方式來運營。
紅星新聞記者 沈杏怡
編輯 潘莉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