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中藏著衰老與疾病的秘密?近期,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其中首次提出「晶狀體年齡」概念,可用於預測重大疾病和死亡發生風險。

論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頁面。
衰老與機體健康狀況和疾病發生風險密切相關。衰老過程中,機體生理功能減退,高血壓、冠心病等系統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因此,評估機體衰老水平對個體健康管理和疾病干預至關重要。
不過,衰老受遺傳、環境等多因素綜合影響,是一個複雜而多維的生理過程。研究團隊專家介紹,單純的時序年齡(即從出生以來經歷的時間)並不能準確反映個體衰老水平,處於同一時序年齡的個體可能有不同的衰老速度。
與時序年齡相對應的生物學年齡,是根據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的年齡進程狀態所推斷出來的年齡,可作為人體衰老評估的重要量化指標。但目前生物學年齡評估尚缺乏便捷高效的技術手段。
林浩添說,為挖掘不同年齡段晶狀體組織的關鍵衰老特徵,他們聯合國內外多學科研究團隊,基於20至96歲個體的大樣本晶狀體圖像,依託天河二號超算中心訓練人工智慧模型,研發生物學年齡智能評估技術,首次提出可準確反映機體衰老水平的「晶狀體年齡」,可用於預測重大疾病和死亡發生風險,創新疾病風險的自我評估模式。
他解釋道,晶狀體在衰老過程中呈現特徵性變化,例如出現最常見的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且患有糖尿病等年齡相關性疾病的個體,發生白內障的時機要更早。此外,晶狀體在解剖位置上處於眼前段,其特徵可被非侵入性的影像學檢查客觀、快速地記錄。因此,晶狀體可作為評估個體生物學年齡和衰老的重要窗口。
「『晶狀體年齡』被證明不僅可以揭示視力下降、白內障、玻璃體混濁等眼部衰老,更重要的是能預測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年齡相關性系統性重大疾病發生的風險。」林浩添說。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隨訪追蹤入組人群的健康狀況和是否發生死亡等年齡相關事件,證實「晶狀體年齡」還可有效預測個體的全因死亡率,為衰老相關健康狀況的評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還將技術應用到手機端,用戶通過手機採集晶狀體圖像,進行智能分析,便能夠實現醫院外場景下衰老水平和疾病風險的自我評估。

基於智能手機進行衰老相關疾病風險自我監測模式示意圖。
「這種無創、便捷的方法為增齡過程中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能夠及時預警衰老相關疾病發生和死亡風險,檢測全身和眼部疾病發生的危險個體,全面提升自我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林浩添說。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博士後李睿揚、陳文賁,助理研究員李明遠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均為中山眼科中心自主培養的學科交叉青年科技人員,林浩添為通訊作者。
南方+記者 卞德龍
通訊員 邰夢雲 唐艷麗
【作者】 卞德龍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