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創新DNA存儲演算法 讓敦煌壁畫再「活」兩萬年

2022年10月10日07:43:13 科學 1552
中國科學家創新DNA存儲演算法 讓敦煌壁畫再「活」兩萬年 - 天天要聞

DNA存儲的敦煌壁畫。天津大學供圖

中國科學家創新DNA存儲演算法 讓敦煌壁畫再「活」兩萬年 - 天天要聞

DNA存儲技術概念圖。天津大學供圖

中國科學家創新DNA存儲演算法 讓敦煌壁畫再「活」兩萬年 - 天天要聞

基於德布萊英圖理論設計的序列重建演算法高效解決DNA斷裂、降解問題。天津大學供圖

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科學家找到一塊有史前蚊子的琥珀,從蚊子血中獲得了恐龍的基因,從而讓已滅絕了6000多萬年的恐龍復活。

恐龍的生物信息存儲在DNA中,若干年後被提取並還原出來。這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卻也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最近,天津大學一項研究成果讓人們離想像又近了一些。該校合成生物學團隊將10幅精選敦煌壁畫存入DNA中,並通過加速老化等實驗,發現這些壁畫信息在常溫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兩萬年。

「如果在合適的溫度等條件下,保存千萬年也是可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說。

小小的DNA卻擁有驚人的存儲容量

人類文明進化史,也是一部信息存儲技術發展史。

從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到磁帶、硬碟等現代磁光電存儲技術,數據存儲幫助人類延續了思想,記錄下燦爛文明。造紙與印刷術的發明,讓人類能夠存儲的數據量在幾百年內獲得了大約5個數量級的提升。到了計算機時代,人類產生的數據呈爆髮式增長。

「全世界都在建數據中心,而數據中心的能耗是驚人的。」元英進說。人們一直在不斷尋找更海量、更穩定、更安全的存儲方式。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絕妙之處就在於此——最好的存儲器或許就藏身於生命體之中。

自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大自然一直用DNA來存儲信息,至今已有30多億年。人類的五官在臉上如何擺放,體內的蛋白怎樣合成,眼睛是什麼顏色……諸如此類紛繁複雜的人類基因組信息,都記錄在比細胞還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沿用至今。

不同於各種人造存儲設備,DNA極其精巧卻又如此經久耐用,它存儲了億萬年來無數生物的遺傳信息,造就生命繁衍、進化演化及生物多樣性

那麼,假如把海量的信息,像存入U盤、硬碟一樣,「寫」到小小的DNA上,豈不是一舉多得?事實上,當人類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後,美俄科學家就先後提出了用DNA存儲數字信息的概念。

元英進解釋說,DNA存儲相較於磁、光、電等常規的信息存儲介質有3個最顯著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在於存儲密度高。目前,天津大學研究團隊將部分經典視頻片段存儲在DNA中,已實現了體積存儲密度比普通硬碟高出6個數量級。

與此同時,存儲的信息可用時間非常長。此次研究者將10幅敦煌壁畫信息存儲在DNA中,結合創新的演算法,可以實現DNA分子在室溫下保存超過千年,在9.4℃條件下保存兩萬年。

這樣的長期保存需要的能耗卻很低。元英進認為,DNA存儲被視為一種極具潛力的存儲技術,已經成為應對數據存儲增長挑戰的新機遇。

壁畫「變身」DNA需要幾步

DNA信息存儲的原理共分兩步——信息寫入和信息讀取。

這個過程實際上跨越了極難逾越的鴻溝:它打破了有機與無機的界限,連起生命和信息兩大系統。

DNA是脫氧核糖核酸的縮寫,含有「A」「T」「C」「G」四種鹼基。如果用數字中的0、1、2、3分別代表一個鹼基,就組成了一個四進位的存儲方式,類似於計算機採用的0和1二進位代碼。

通過編碼轉化,「鹼基四進位」和「計算機二進位」就可以實現「對話」。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博士生韓明哲解釋說,壁畫的數字圖像本質上就是二進位的比特串,「我們通過編碼將這些二進位的比特串,轉化為四進位的ATGC鹼基序列,再通過DNA合成技術將鹼基序列寫入DNA中,壁畫的數據圖像就『變』為DNA了。」

此前,該團隊成功在釀酒酵母中合成了一條額外的人工染色體,並在上面存儲了兩張圖片及一段視頻信息,將其稱之為「酵母CD」。隨著酵母的不斷繁殖擴增,數字信息也隨之廉價且穩定地複製。

「我們傳代培養酵母到100代,依然可以完美地恢復出原始數據。」元英進說,假如腦洞更大一點,將信息存儲到一棵樹中,隨著樹生長千百年,人類的子孫後代都可以隨時從這棵樹中讀取到千百年前存儲的信息。

這一次,這支年輕團隊的創新之處在於,能實現更惡劣條件下可靠讀取信息。韓明哲說,存了壁畫信息的DNA,本質上其實跟天然的DNA沒有什麼不同,同樣也存在長時間存放而產生的斷裂和降解等問題,影響信息存儲的長期可靠性,這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於是,他們設計了基於德布萊英圖理論的序列重建演算法來解決DNA斷裂等問題,可以從嚴重降解的DNA樣本中,恢復原始的信息。

為了驗證數據的長期可靠性,團隊製備了一個沒有任何特殊保護的DNA水溶液樣本,隨後在70℃的溫度下加速樣本斷裂、降解長達十周。韓明哲說:「這個過程使得DNA片段80%以上都發生了斷裂錯誤,模擬了DNA在自然環境下千年萬年的降解情形。」

隨後,團隊依靠設計的序列重建演算法,依然可以準確組裝並解碼96.4%以上的片段,再通過一種編碼方式解決了少量片段丟失的問題,使原始的敦煌壁畫圖片能夠完美恢復。

DNA存儲走向實用化還有多遠

儘管DNA存儲還不被大眾所熟知,但它正在努力走出實驗室,「距離實用化並不遙遠。」元英進說,驚人的數據存儲需求是新技術走向市場的最大推動力。

據國際數據公司估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175ZB(1ZB為十萬億億位元組)。到2024年,全球將有30%的數字業務進行DNA存儲試驗。然而從目前來看,DNA存儲想要大規模應用,尤其是在中國實用化還需要突破幾個關鍵瓶頸。

團隊分析了當前DNA信息存儲面臨的主要挑戰。信息存儲成本高、信息讀寫速度慢,以及無法高效對接現有信息系統是三大主要限制因素。

根據測算,目前DNA存儲寫入成本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內存的存儲成本,而要達到當前數據存儲成本還需要降低7-8個數量級。

「DNA信息存儲成本在未來有很大下降的潛力。」韓明哲認為,今後可以從優化合成反應、改良晶元結構、替換廉價耗材、優化試劑分配量等方面著手,大幅降低合成成本。

與此同時,由於信息存儲領域市場規模巨大,隨著半導體器件、微納加工在DNA信息存儲領域的應用,該領域的巨大投入將對DNA合成技術產生重大影響,DNA合成技術與裝備快速迭代升級,也有望使成本快速下降。

DNA信息存儲的讀取依賴測序技術,與磁、光、電等存儲相比,讀取速度較慢。目前DNA測序儀的讀取速度與硬碟相比,還存在3-4個數量級的差距——現有電、磁存儲技術通常每秒可讀取幾十到幾百兆位元組數據。此外,DNA存儲的標準尚待建立,面臨與現有數字存儲系統兼容的問題。

「DNA信息存儲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元英進認為,DNA存儲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龐大冷數據存儲的主要存儲介質。

所謂冷數據,就如同檔案館的歷史資料,需要把海量信息保存好,但平時又很少去使用。因為這些數據需要長期存儲、耗能又大,而電子存儲設備的壽命往往只有十年到幾十年,並需要不斷更新迭代,難以滿足冷數據存儲的需要。

DNA存儲走向實用化仍面臨很多挑戰。元英進認為,眼下的突破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技術進步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還需要一點運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通訊員 趙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 天天要聞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人類還能支撐多久?為何木星會被稱為地球的保護神?作為太陽系當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體積足以相當於1370顆地球,但凡從木星經過的小行星都會被木星捕獲。比如在1994年,木星就被一個叫做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鎖定。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 天天要聞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5月1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 天天要聞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來源:益陽市人民政府網_區縣市動態】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專家觀測儀器數據。姚靖怡攝5月7日,在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資江干堤防汛現場,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團隊運用高密度電法系統對堤防結構開展電阻率成像檢測。這套堤防隱患診斷系統可有效檢測30米深度範圍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人類是何時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適應這片土地的?近期,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該考古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這部鐫刻在高原腹心...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 天天要聞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5月11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發文,披露一起「高校學者為發論文偷販涉密敏感數據」案件細節。近年來,部分境外機構和個人為攫取利益,對我經濟、民生、科技等重要領域實施情報竊密活動,嚴重危害我國家安全。與此同時,部分境內人員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為達到個人目的,違規將相關數據傳輸至境外,相關風險隱患...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 天天要聞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一、近海海域天氣實況 5月10日14時至11日02時,東海北部海域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西北風,東海南部海域、台灣海峽、南海北部海域、北部灣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東北風或偏北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