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導讀
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信息報道稱,特朗普總統上台之後,正在持續對美國本土的教育體系和科研機構進行「整頓抨擊」,這讓許多在美國工作的教授和科研人員開始紛紛逃離美國高校。
與此同時,有大約2000多名美國的頂級科學家發布聯合公開信,在信中表示美國的科研群體正在遭受到嚴重的打擊,並且美國的科研氛圍籠罩在一層「恐懼」、「被摧毀」的陰影中。
削減科研資金
美國政府的政策團隊在特朗普的帶領下提出了「科技主權」計劃,其目的是拿出國家科學基金會經濟預算的40%,分配給戰略安全領域。這種用教育科研經費來補貼美國對外科技戰的做法,直接導致了美國科研領域出現結構性崩塌。
在材料學領域,其經濟預算被削減了大約37%、美國高能物理實驗室裝置被迫暫停了12個研發項目。科研項目的停止,引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24所美國高校的聯合抗議。
各大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當中的2000多名科學家,聯合發布了一份聲明報告。
在報告當中,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美國政府這種對科學家和科學界的攻擊,會逐步摧毀美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如果美國的研究事業被瓦解,那麼美國的科研群體會失去曾經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技術優勢,這完全屬於是自毀根基的做法。
曾經的美國矽谷,是全球新興科技的發源地,也是全球範圍內科研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但是隨著美國政府持續在對外製裁、施加關稅等惡意政策的實施下,美國科研環境正在逐步惡化,甚至已經透支了許多科學家對美國的信任程度。
與之相對的則是中國的科研環境正在逐步變好,中國不但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還有這強盛的製造業基礎和廣闊的地域資源。再加上國家政府對新興科技的大力支持,各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重視,曾經赴美工作的華人科學家群體,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準備回到中國發展。
但是隨後美國就發起了「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工作的華人群體進行深入調查,針對性的打壓華人科學家,禁止其將美國技術透露給中國企業。
中國行動計劃開始於2018年,根據MIT技術評論的統計顯示,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總共進行了189項針對性調查。其中的調查對象,93%都是華人和華裔科學家群體。儘管調查行動聲勢浩大,但是最終卻沒有一位科學家被定罪。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田納西大學的胡安明教授,FBI對胡教授和其家人進行了2000多個小時的監視調查,但是最終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將納米技術輸送給中國企業。
雖然胡安明被法院裁定無罪釋放,但是美國的調查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個人生活。不但失去了大學教授的職位,而且每天都提心弔膽的活著,甚至自己家人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證。
科研人員迴流
根據NSF數據顯示,華人科學家在近幾年的回國比例持續走高。在2024年,華人科學家的回國比例達到了38%,對比最開始的2018年,這個比例提升了27個百分點。
根據《科學計量學》統計數據顯示,在最近3年的時間內,總共有3876名華裔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了中國發展,甚至還有部分外籍的科學家在看到中國良好的發展前景之後,選擇來到中國發展。
在七十年代左右,晶體管發明人之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曾經作為代表來到中國進行技術交流。在看到中國的科研環境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情況之後,巴丁認為彼時的中國晶元產業看不到發展的希望,而且科研環境無法與美國矽谷相比,留不下人才。
如今這個局面顛倒了過來,美國成為了科學家們唾棄的地區,而中國企業在新興科技的發展中日益強盛,並且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在大熱的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中國團隊憑藉著曾經歸國的華人科學家帶來的干法電極技術,將生產製造成本降低至$63/kWh,這個成本要比美國的動力電池價格低58%左右。
與此同時,美國在重構本土供應鏈上面也陷入了逆境,過渡缺乏有技術的工程師,將會導致美國的產業鏈投產周期延長18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