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2025年04月12日08:53:04 科學 1250

前沿導讀

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信息報道稱,特朗普總統上台之後,正在持續對美國本土的教育體系和科研機構進行「整頓抨擊」,這讓許多在美國工作的教授和科研人員開始紛紛逃離美國高校。

與此同時,有大約2000多名美國的頂級科學家發布聯合公開信,在信中表示美國的科研群體正在遭受到嚴重的打擊,並且美國的科研氛圍籠罩在一層「恐懼」、「被摧毀」的陰影中。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削減科研資金

美國政府的政策團隊在特朗普的帶領下提出了「科技主權」計劃,其目的是拿出國家科學基金會經濟預算的40%,分配給戰略安全領域。這種用教育科研經費來補貼美國對外科技戰的做法,直接導致了美國科研領域出現結構性崩塌。

材料學領域,其經濟預算被削減了大約37%、美國高能物理實驗室裝置被迫暫停了12個研發項目。科研項目的停止,引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24所美國高校的聯合抗議。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各大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當中的2000多名科學家,聯合發布了一份聲明報告。

在報告當中,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美國政府這種對科學家和科學界的攻擊,會逐步摧毀美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如果美國的研究事業被瓦解,那麼美國的科研群體會失去曾經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技術優勢,這完全屬於是自毀根基的做法。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曾經的美國矽谷,是全球新興科技的發源地,也是全球範圍內科研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但是隨著美國政府持續在對外製裁、施加關稅等惡意政策的實施下,美國科研環境正在逐步惡化,甚至已經透支了許多科學家對美國的信任程度。

與之相對的則是中國的科研環境正在逐步變好,中國不但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還有這強盛的製造業基礎和廣闊的地域資源。再加上國家政府對新興科技的大力支持,各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重視,曾經赴美工作的華人科學家群體,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準備回到中國發展。

但是隨後美國就發起了「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工作的華人群體進行深入調查,針對性的打壓華人科學家,禁止其將美國技術透露給中國企業。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中國行動計劃開始於2018年,根據MIT技術評論的統計顯示,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總共進行了189項針對性調查。其中的調查對象,93%都是華人和華裔科學家群體。儘管調查行動聲勢浩大,但是最終卻沒有一位科學家被定罪。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田納西大學胡安明教授,FBI對胡教授和其家人進行了2000多個小時的監視調查,但是最終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將納米技術輸送給中國企業。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雖然胡安明被法院裁定無罪釋放,但是美國的調查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個人生活。不但失去了大學教授的職位,而且每天都提心弔膽的活著,甚至自己家人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證。

科研人員迴流

根據NSF數據顯示,華人科學家在近幾年的回國比例持續走高。在2024年,華人科學家的回國比例達到了38%,對比最開始的2018年,這個比例提升了27個百分點。

根據《科學計量學》統計數據顯示,在最近3年的時間內,總共有3876名華裔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了中國發展,甚至還有部分外籍的科學家在看到中國良好的發展前景之後,選擇來到中國發展。

在七十年代左右,晶體管發明人之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曾經作為代表來到中國進行技術交流。在看到中國的科研環境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情況之後,巴丁認為彼時的中國晶元產業看不到發展的希望,而且科研環境無法與美國矽谷相比,留不下人才。

英媒:美國科學家正遭受特朗普的「絞殺」,紛紛開始逃離美國高校 - 天天要聞

如今這個局面顛倒了過來,美國成為了科學家們唾棄的地區,而中國企業在新興科技的發展中日益強盛,並且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在大熱的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中國團隊憑藉著曾經歸國的華人科學家帶來的干法電極技術,將生產製造成本降低至$63/kWh,這個成本要比美國的動力電池價格低58%左右。

與此同時,美國在重構本土供應鏈上面也陷入了逆境,過渡缺乏有技術的工程師,將會導致美國的產業鏈投產周期延長18個月的時間。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介面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神經生物學、感測器等技術提升,「腦機介面」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著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 天天要聞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近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隻」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斑鱉這一物種進入大家的視野有網友戲稱其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此後網路上一則「尋找最後的斑鱉,發現活體獎勵10萬元」帖子出現在多個社交平台並引發關注⬇️ ⬇️ ⬇️帖子中提到,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 天天要聞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在當今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Olaparib(AZD2281,AbMole,M1664)作為一種重要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製劑,受到了廣泛關注。Olaparib可干擾 DNA 單鏈斷裂的修復,從而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HRD)的細胞中誘導合成致死效應,這種獨特的機制使其在多種腫瘤的研究中展現出巨大潛力。AbMole為全球科研客戶提供高純度...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 天天要聞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慧安全與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該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將聯合相關創新主體,共同開展人工智慧安全研究與治理實踐,積極構築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研發、風險評估、倫理審查、應急處置的全鏈條安全治理體系。「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全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我們在經歷、體驗與感受的同時...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 天天要聞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來新進展。近日,中國科研團隊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機」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系統可以有效縮短百比特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時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