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0 月 4 日北京時間 17 時 45 分許,202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學者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美國學者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和奧地利學者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為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信息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印象中,這應該是量子信息領域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國在量子技術中的研究、應用也很先進,為何這次涉及量子信息領域的諾貝爾物理獎,沒有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 研究的層面不同
中國目前在量子技術方面最先進的技術包括:量子通信、量子雷達、量子無人機、量子計算機。這些技術偏重於應用層面,都是基於已有的量子基礎理論而進行的應用研究。而三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研究的則是基礎理論,比如:量子網路的非局域性驗證、量子隱態傳輸、遠距離量子隱態傳輸等,這些研究不僅是對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突破性認知,也將用於量子密碼學、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極有應用前景的新興量子技術。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對象是: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從這個標準看,這三位國外的科學家無疑更符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要求。
2.中國科學家也參與了諾貝爾獎項目的研究
獲得諾貝獎的科研項目,其實是全球各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總合,這其中也包含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比如:塞林格此次得獎所列出的量子通信實驗論文,除一篇理論文章外,量子通信實驗相關的論文都有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的名字。此外,後續還有三篇論文是在「墨子號」發射之後,中國科學家做出的相關工作,「中國團隊的工作共提到了7項」。因此,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對中國科學家的一次認可和肯定。
2011年,塞林格(前排左三)與潘建偉(前排左二)等在奧地利聚餐
諾貝爾物理獎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物理學研究領域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家起步晚,差距的確存在。但是中國科學家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的支持,已經將這個差距在慢慢縮小。
向所有致力於先進理論研究和先進技術研究的科學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