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人在網上都看到過「龍吸水」的景象,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中,一條粗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直通天上的烏雲,似乎在天與地之間進行著某種物質和信息的傳遞,由於捲起的水柱要比龍捲風形成時更為顯眼,因此更容易被觀測,同時視覺效果也更震撼。當然,「龍吸水」的景象,需要在特定的場合、特殊的時機才會形成,總體上看發生的幾率是很低的,能夠親眼目睹這種奇觀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但是,自從進入夏季以來,我國很多地方都相繼出現了「龍吸水」的景象,比如5月31日,黑龍江哈爾濱通河縣清河鎮,幾分鐘內在松花江的江面上兩次形成「龍吸水」的壯觀景象。
6月30日下午,廣東湛江吳川市吉兆灣附近的海面上,又出現了「龍吸水」奇觀,在天空與海面上形成了一個漏斗狀的「水龍」,持續十幾分鐘後,隨著水柱向海岸移動,「龍吸水」的水柱才消失不見。
7月2日上午,在廣東汕頭南澳島的青澳灣附近海域中,又上演了「龍吸水」現象。很多人不禁納悶了,原本很罕見的「龍吸水」,為何在近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我國南北相隔數千公里的不同區域頻繁出現?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龍吸水」。實質上,「龍吸水」是一種空氣的渦旋現象,是由周圍的空氣圍繞著龍捲軸心快速旋轉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龍捲中心的氣壓由於相對於周邊的區域要低,因此周圍的空氣會快速填充進去,同時加上龍捲形成時地面的空氣溫度較高,因此會形成一邊旋轉、一邊上升的態勢,當空氣流動速率和強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將龍捲底部的一些物體吸卷進去,從而被人們的肉眼所看到。
所以,「龍吸水」形成的原因,與龍捲風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龍捲風的形成區域是在地面上,卷進去的東西是塵土、樹枝、石粒以及其他地表物體;而「龍吸水」是發生在水面上,卷進去的東西自然是水,如果發生在海面上,那麼卷進去的是海水,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海龍捲」。
有時,龍捲風和「龍吸水」可以相互之間發生轉化。隨著捲動空氣流在平面上的運動,有時會從陸地移動到寬闊的海面或者水面上,此時會從龍捲風演化為「龍吸水」;有時也會從海面或者水面移動到陸地,此時吸入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形成強度較大的區域性暴雨,如果此時強度依然很大,那麼同樣又會重新捲起地面上的物體進入渦旋之中。
從以上形成的主要過程中可以看出,「龍吸水」的形成,需要以下幾個必要的條件,一個是水面的溫度較高,蒸騰的水汽呈現齣劇烈的向上運動狀態;第二是上部通常會與積雨雲相連;第三是水面必須要寬闊,要有充足的水汽以及水體注入條件。第四是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之間的切變要大。這也是為什麼「龍吸水」主要發生在視野開闊的近海、面積較大的湖泊或者江河之上的原因。比如,我國南海海域的西沙群島附近,在每年的夏季,發生「龍吸水」的概率很高。
在海域發生的「龍吸水」,有的時候會與颱風交相呼應,如果處在颱風的邊緣,那麼在颱風巨大氣流快速流動的情況下,周邊區域的空氣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動能,這就為局部出現「龍吸水」提供額外的空氣運動驅動動力。像這幾天在廣東沿海海域發生的幾次「龍吸水」,其產生原因自然有以上提到的幾個條件,但是近期在我國沿海登陸的颱風暹芭,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這一點已經被氣象專家們所證實。
與颱風相比,「龍吸水」雖然在規模上顯得弱小很多,直徑通常不超過一公里,有的甚至只有幾十米,但是內部的風速卻不比颱風小,也能達到100公里每小時甚至更大,其破壞程度絲毫不亞於龍捲風。像以前出現的一個案例,在我國沿海某地區發生的「龍吸水」,在轉移到陸地上之後,隨著巨量海水下落,很多被吸卷進去的魚蝦等海洋動物,也隨著重力紛紛降落,下了一場被戲稱為「魚雨」的情景,同樣產生了較大的破壞力。
由於「龍吸水」的形成,和龍捲風一樣,主要依賴於局部區域空氣的劇烈對流,而空氣的流動,我們用肉眼和監測設備都是很難及時發現的,只有當被吸進去東西之後才會被發現,因此要想準確地預測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發生,從目前看是相當困難的,成為氣象學家們以後著力攻克的世界難題之一。
無論是「龍吸水」還是龍捲風,由於其移動速度較快、風力也很大,因此一旦進入人類的生產生活區,那麼破壞力還是相當驚人的,比如進入到農田後會把所經過之處的農作物連根拔起,周邊的也會發生嚴重的倒伏。如果進入到人群密集區,還會引起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受損,隨風舞動的物體還會對人體產生威脅。
因此,在室外如果看到「龍吸水」和龍捲風,千萬不要為了獵奇而跟著它們跑,最好儘快返回室內關好門窗,沒有條件的也要找好能夠安全隱蔽的區域進行躲避,畢竟它們是不長眼睛的,你奔跑的速度根本趕不上它們的移動速度,如果被追上了,搞不好自己都會被吸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