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萬年前恐龍長這樣!這部片子讓「侏羅紀」特效都out了

2022年06月26日20:40:07 科學 1797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胡珉琦


初夏的熒幕,恐龍霸屏!


然而,系列電影《侏羅紀世界3》和BBC自然歷史部製作的古生物紀錄片《史前星球》的口碑卻形成鮮明的對比。


前者震撼的電影特效難以收買觀眾的心,這屆觀眾要的是「真實感」。


《史前星球》將CGI(計算機圖像技術)動物與現實取景的自然地理環境融合,創造了壯觀的視覺效果。而且,製作團隊還表示,紀錄片里展示的恐龍的一切,都是基於目前最新的科學發現和觀點,不是憑空捏造的。


為了科學復原,他們專門找到古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科學插畫師等多領域的專家,只為呈現更接近6600萬年前的生態世界。


這部史前生物「復活劇」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究竟如何呢?

6600萬年前恐龍長這樣!這部片子讓「侏羅紀」特效都out了 - 天天要聞

《史前星球》海報



形態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一切古生物復原都是從化石標本開始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古生物科學復原設計師王宇介紹,他們會利用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或者三維掃描儀掃描化石骨骼標本,生成三維數據,從而確定骨骼三維形態,然後附上軟組織,包括肌肉、脂肪、皮膚,最終形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動物形象。


「但由於大部分被發掘的化石材料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動物的系統發育關係,從現生的近親物種中推演出它缺失的部分可能長什麼樣。」王宇表示,這也意味著古生物復原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呈現。


而隨著更多化石證據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湧現,同一個古生物的復原細節也在不斷變化,並接近真實。在他看來,一個復原形象就代表了一個階段科學認知的總結。


《史前星球》大量出現的恐龍類群都是帶有羽毛的,但在1999年同樣由BBC製作的著名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恐龍卻是披鱗戴甲的冷血爬蟲形象。


這是因為20多年前,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逐漸發掘出了許多帶有羽毛痕迹的恐龍化石,它們不僅改寫了鳥類起源的歷史,也突破了人們對恐龍外形特徵的固有認知。


再比如,新的研究顯示霸王龍在內的一些肉食恐龍是有「嘴唇」的,閉起嘴時牙齒會被遮擋起來,而且鼻孔的位置也更接近吻端。


他還提到,本片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細節值得留意,那就是不同生物的個體差異,體現在雌雄差異和年齡差異。而在過去,甚至會把成年個體和幼年個體認成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王宇認為,紀錄片對恐龍形象的這些細節還原,在基於現有科學的描述和觀點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但是,紀錄片中並非所有的形態特徵展示都有科學依據,有些想像簡直「驚為天人」。


比如,一群出現在沙漠里的無畏巨龍。它是一種大型新型蜥腳類恐龍,體形巨大、脖頸修長,成年體可達25米高。然而,在紀錄片中無畏巨龍的脖子極其獨特,因為在它的上面整整齊齊附著著兩排伸縮囊,它們可以從上至下逐一鼓出,然後從下至上縮回,而這些伸縮囊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求偶表演。


6600萬年前恐龍長這樣!這部片子讓「侏羅紀」特效都out了 - 天天要聞

無畏巨龍



「有化石證據發現,一些大型蜥腳類恐龍頸椎分布有空腔,作用在於減輕重量,以及可能容納協助呼吸的氣室。」但王宇直言,在影片中呈現出類似於現生鳥類求偶顯示的氣囊結構,應該是加入了科學幻想的成分。


行為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裡,有一片乾淨的空地。2噸重、3.6米高的食肉牛龍正在打掃它的「舞台」。它發出了一陣低沉渾厚的聲音,任其在密林里迴響。


這時,一隻體形更大的雌性牛龍出現在它的面前。後者萌萌地轉了一圈,揚了揚自己的尾巴,突然張開一對無用的、迷你「小短手」,利用手臂里的球窩關節,靈活擺動起來。它還踩著笨拙的腳步,不停抖動著自己的身體。


紀錄片里,來自大型恐龍的一段求偶表演,違和又逗趣。可惜那隻雌性牛龍只嗅了嗅它,扭頭便離開了。


除了形態復原,恐龍的行為復原是這部紀錄片的絕對看點,也是最能發揮科學想像力的部分。


王宇表示,古生物行為復原最大的障礙在於大多數並沒有化石依據,通常需要將今論古,參照大量現生生物的行為模式。而且,製作團隊還從BBC自然歷史部獲得了上百萬種動物的聲音素材,根據系統發育關係創造了一套史前聲音。


在他看來,有些跨物種的行為借鑒、移植,是一種很先鋒的復原嘗試。觀眾一面問著「是真的嗎」,一面又覺得,很多動作場面似曾相識。


影片開始的第一幕就打破了很多人原有的認知—— 一隻巨大的霸王龍居然在水裡游泳,身邊還帶著一群霸王龍寶寶。


霸王龍會游泳嗎?這個問題科學家並沒有確切的結論。但化石證據表明,大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頭中存在空腔,因此,它們的體重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重。


6600萬年前恐龍長這樣!這部片子讓「侏羅紀」特效都out了 - 天天要聞

《史前星球》里的霸王龍



而且,有古河床上留下的足跡化石,顯示出大型獸腳類恐龍浮水時留下的趾尖劃痕,可能是這類恐龍有游泳行為的佐證。


王宇談到,我們熟悉的大象、鴯鶓,曾有浮水的影像記錄,從效率和姿態來講,它們可以但不善長。對於霸王龍來講,應該也是如此。


蛇頸龍是一類非常著名的海生爬行動物,紀錄片展示了它的一種很奇特的行為——在海底吞噬鵝卵石。


「大型蜥腳類恐龍存在吞食石塊的化石證據,研究者稱它為胃石,主要為了研磨食物。」王宇介紹,在現生爬行動物中也可以看到,它們的牙齒提供不了很充分的研磨功能,吃東西主要靠吞,消化系統的負擔比較重。而石塊可以幫助研磨食物,過後,這些石塊的表面也會變得更光滑。


「而它的另一個作用可能是壓艙石。」王宇說,科學家發現,鱷魚吞食石塊以後,能讓自己下沉的時間更長,有助於保持一個更好的沉浮平衡。


如果說蛇頸龍的這一行為是基於科學的推測,那麼接下去的一幕更像是一種浪漫的想像。


蛇頸龍將它巨長的脖子筆直地伸出水面,進行求偶表演。隨後,兩隻看對眼的蛇頸龍將彼此的脖子交纏在一起,伴著海底的光影和唯美的音樂,充滿了動人的色彩。


許多鳥類,例如天鵝在求偶時,都會向上伸長脖子鳴叫,或者將脖子交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心形。但在王宇看來,對如此古老的爬行動物而言,這更像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服務於紀錄片的敘事和感情的傳遞。


巴巴里翼龍有著5米的翼展,它還長著一種標誌性的巨大的頭冠。體形大的雄性個體會選擇一個區域進行求偶表演。但並不是只有重量級選手才能取勝。


6600萬年前恐龍長這樣!這部片子讓「侏羅紀」特效都out了 - 天天要聞

巴巴里翼龍



打不過,智商湊。紀錄片中,一隻雄性巴巴里翼龍沒有巨大的頭冠,看上去和雌性無異,於是,它索性隱匿在雌性群體中,想要「近水樓台先得月」。但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因為有時候它會被雄性誤認,收到求愛訊息。所以它趕緊開溜,忙著找對象的正事,結果真的成功了。


夏季,暖空氣上升被帶電粒子附著,產生閃電風暴,引發了森林火災,一些植物被烤成了「火種」。大多數動物會逃走,但對有的動物來說卻是機會。


身長1米8的傷齒龍是獸腳類恐龍中體形比較小的成員,但就腦容量比例而言,它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在紀錄片中,它利用自然火種去引發一次新的火情,從而逼迫那裡的獵物逃出藏身之所,成為它的盤中餐。


這些詭計多端的行為在古生物中是否真實存在,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男扮女裝」「縱火犯」等行為的確可以在現生生物中找到原型實例,比如一些鳥類。


王宇認為,這些情節的設置大大增加了人們對於古今生物行為多樣性的認識,在合理的基礎上增加了紀錄片敘事的戲劇性和精彩性,具有很典型的實驗精神,是古生物科學復原的一種延伸。


生態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史前星球》的製作過程十分漫長,總共超過三年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製作人決定將計算機生成的生物與真實世界的自然背景相結合,創造更為壯觀的視覺效果。該團隊被派往世界各地拍攝鏡頭,從冰島納米比亞到處尋找與6600萬年前的世界「相似」的背景。


實景拍攝天然帶有「真實」的優勢,可以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自然紀錄片」的質感。


但在古脊椎所研究員汪筱林看來,這只是製作團隊的一種美好願望,自然環境的「真實」反而造成了科學復原中一個最不可忽視的bug——恐龍時期的生態環境,和我們當下的自然環境相差甚遠。


汪筱林說,無論是侏羅紀還是白堊紀,恐龍最常見的生活環境是比較溫暖、潮濕的,因為它們大部分是冷血動物,要靠外界溫度使體溫升高,活動能力才能增強。而且紀錄片大量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是植食性的、群居性的動物,要依靠大量植物活著。


「然而,它們卻頻頻出現在沙漠和冰封世界。儘管它們的化石發現地曾是沙漠戈壁或者極地,但不意味著它們活著的世界就是那番景象。」


汪筱林還提到,紀錄片雖然也出現了河流、森林環境,但那裡的植物框架卻是嚴重錯誤的。「恐龍生活的年代主要生長著裸子植物,比如銀杏、松樹、柏樹、杉樹蘇鐵,還有一些菌類。但在紀錄片中,佔據主要生態位的卻是被子植物。」


製作團隊曾介紹,他們利用了古氣候模型提供數據集,依此對當時的環境進行最科學的描述,可結果似乎並不理想。


在汪筱林看來,生態環境往往是古生物復原中很容易出現細節紕漏的部分。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他與合作者發現了一種白堊紀最小的翼龍——隱居森林翼龍,翼展僅有25厘米。它們棲息在樹枝上,以昆蟲為食。於是,在那張精心繪製的復原畫中,隱居森林翼龍的嘴中叼著一隻色彩鮮艷的小瓢蟲。不料,一位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一眼便識破了其中的問題,瓢蟲在白堊紀時代還沒有演化出現。


這張隱居森林翼龍的生態復原圖,至今懸掛在汪筱林辦公室顯眼的位置,時刻提醒著他。


(本文圖片來源:Apple TV+)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 天天要聞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5月2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行重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從禁捕前監測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出現範圍擴大。新聞發布會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衛表示...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國首屆量子精密測量賦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會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正式亮相。該顯微鏡由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自主研製,這標誌著我國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圖片來源:國儀量子國...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 天天要聞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聯合發布公報,宣布完成了業內首次對 μ 子進行「冷卻」和加速的操作,朝著實現世界首個 μ 子(渺子)加速器邁出了一大步。據介紹,研究團隊在 J-PARC 中心使帶一顆正電荷的正 μ 子減速到幾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狀態,並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聞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來「小滿」節氣,民諺有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進入「小滿」節氣,雨水豐盈,江河的水逐漸增多。根據廣州市水文氣象數據統計,5月20日廣州市降暴雨,其中白雲、花都、增城等區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點落在地面,濺起水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子良受強降雨影響,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類群,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關鍵性指標。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常州鳥類生境狀況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翱翔在青山綠水間,野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珍稀鳥類頻頻亮相。它們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實名認證了常州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豐碩成果。在5·22國際生物多樣...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 天天要聞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埃隆·馬斯克,這個科技界的狂人,他總是有著讓人震驚的想法和計劃。這不,他又在火星上動起了腦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麼把人送上火星,還在想方設法要在那上面建個城市。圖片來自網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挺活躍的,他就在那兒說,未來30年,火星上肯定會有人類城市。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劃重點:- ️  英國政府研究人員發現,防止 AI 聊天機器人發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應的保護措施可以被簡單的技術繞過。-   通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五個系統 「極易受到攻擊」,甚至在沒有有針對性地繞過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有害回應。-   安全防護可以通過 「相當簡單」 的攻擊繞過,例如指示系統以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