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2021年09月24日20:43:09 科學 1167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

——鄧蓉仙研究員

作者:辜其鈍


1927年鄧蓉仙出生於四川成都,1945年考入原中央大學電機系,在重慶學習一年,由於抗戰勝利後學校返回南京,1946年重新考入華西協合大學藥學系,我也同時入該系成為同班同學。1950年畢業後我們全班由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接到重慶統一分配工作,鄧蓉仙因成績優秀留系任助教。當時由於冷戰下的國際環境,我國只能向前蘇聯及東 哦 國 家 派 錢 六 學 人 員,1952年鄧蓉仙選派至北京留蘇預備部培訓一年,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赴蘇聯列寧格勒化學 制 葯 學 院 作 研 酒 生,1957年以抗風濕病葯「1,2-二苯基-3,5吡唑烷二酮」研究論文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抗腫瘤藥物的研究,一年後晉陞為副研究員。1959年底調北京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從事軍用藥物研究,她領導的課題組先後共合成多種類型 的 新 花 合 物 近100種。1965年被任命為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藥物化學研究室副主任。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 天天要聞

圖1. 鄧蓉仙


新任務來了。1967年鄧蓉仙調到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加入「523項目組」,該項目是因抗美援越戰爭期間戰場地處熱帶叢林,自然環境惡劣,越方及我援越人員飽受瘧疾之害,其所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竟比戰鬥減員還髙。基於這種情況,1967年5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指示:集全國科研力量研究抗瘧新葯,由此「523項目」正式立項,該項目主要成果包括著名的」青蒿素」,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屠呦呦也是「523項目」的重要成員之一。當然青蒿素類藥物的發現不僅是屠呦呦一人的功勞,其中還凝集了包括鄧蓉仙、李英、周義清等在內的無數科學工作者的心血。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 天天要聞


圖2. 青蒿素化學結構


鄧蓉仙到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之後晉陞為研究員。她和她的團隊嘗試用化學人工合成途徑研發抗瘧新葯,歷經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共合成300多個新化合物,經活性篩選,終 於 發 現 了 新 抗 瘧 葯 苯 芴 醇(Lumefantrine)。研究發現苯芴醇對體內瘧原蟲殺滅率極髙,更令人驚喜的是苯芴醇對耐氯喹的惡性瘧有效率髙達95%以上,複發率低於5%,且毒副作用小。苯芴醇於1987年經國家新葯評審委員會鑒定為一類新葯。在衛生部頒發的新葯證書中,鄧蓉仙研究員被列為第一發明人。苯芴醇、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應用除使我國基本上消滅瘧疾外,同時也拯救了全人類瘧疾患者的生命。該發明科技含量髙,意義重大,因此榮獲我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同時該成果也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 天天要聞


圖3. 苯芴醇化學結構


因青蒿素在治療瘧疾中存在複發率髙,易產生耐藥性等缺點,我國科學家又不斷進行青蒿素化學結構的改造,先後合成蒿甲醚、青蒿琥酯、雙氫青蒿素等一系列抗瘧新化合物。其中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英研究員等研製成功的蒿甲醚效果最好,療效為青蒿素的10-20倍。但長期應用後發現青蒿素類藥物易產生抗藥性。鄧蓉仙的同事周義清副研究員繼續攻關發現蒿甲醚與苯芴醇配伍具有互補性,即蒿甲醚速效但複發率髙,苯芴醇殺瘧原蟲徹底,作用持久,但控制癥狀緩慢。二者配合經動物實驗證明療效好、毒性低、無明顯副作用。從而研製出治療惡性瘧新製劑」蒿甲醚-苯芴醇片」(簡稱」復方蒿甲醚片」),該葯載入《中國藥典》1990版。是我國藥學工作者繼青蒿素之後對人類健康又一重大貢獻。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 天天要聞


圖4. 鄧蓉仙在實驗室


1994年我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與瑞士諾華(Novartis)公司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由諾華公司負責復方蒿甲醚在國際上推廣和研發工作,中方中信公司為項目聯絡人,昆明製藥公司負責生產蒿甲醚,淅江新昌製藥公司負責生產苯芴醇,製劑則由昆明製藥和北京諾華製藥兩家公司生產。2009年4月7日美國FDA批准諾華公司申請的復方口服蒿甲醚-苯芴醇片(Artemether-Lumefantrine Tablets)商品名:Coartem。用於治療體重5kg以上(含5kg)惡性瘧原蟲引起的単純性瘧疾感染患者。自此復方蒿甲醚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開發在美國FDA批准的合成藥物。該葯於2009年獲歐洲發明人獎,2010年獲美國蓋倫獎。自此由中國人主持研發的復方蒿甲醚終於走向世界。



苯芴醇第一發明人——鄧蓉仙研究員 - 天天要聞


圖5. 昆明製藥公司生產的復方蒿甲醚片產品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聞公報稱: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公報說,中國瘧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代的3000萬減少為零。2019年全球瘧疾病例約為2.29億例,非洲佔全球94%,使用復方蒿甲醚後住院病人死亡率下降九成以上。我國復方新葯的創新,加快了消除瘧疾的步伐,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儘管屠呦呦、鄧蓉仙、周義清、李英等科學家為國家和全人類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中沒有一個當選院士,也沒有一個因此成為富翁。如果沒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苯芴醇的發現就沒有復方蒿甲醚;沒有諾華公司的全球推廣,復方蒿甲醚也不可能走向世界造福人類。


鄧蓉仙校友為軍事醫學科學院專業技術二級研究員,歷任室主任、專家組成員等職。與他人合著有《新葯評價概論》、《藥物設計的基本原理》等專著。另外她公開發表論文26篇,未公開發表保密論文21篇。1993年鄧蓉仙校友獲王丹萍科學獎。


鄧蓉仙校友為完成工作任務,長期無法照顧子女和家庭,有時甚至為了工作只好把兒子臨時拴在床腳上。在作出突出貢獻的同時,長期超負荷工作嚴重損害了她的健康。1998年鄧蓉仙不慎感冒,由於過於忽視導致病情突然惡化,不幸於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僅以此文懷念昔日在華西壩朝夕相處的同窗好友。

2021年8月18日修改

# 作者簡介 #


辜其鈍,四川榮縣人,華西藥學系46級校友,原西南製藥廠、成都製藥五廠髙級工程師,海南中醫藥科技開發公司總工程師,上世紀五十年代任重慶市中藥整理委員會委員,《藥學通報》(現《中國藥學雜誌》)編委,在國內期刋雜誌發表論文10餘篇,申請多項專利。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直到你離去,我才開始愛你 - 天天要聞

直到你離去,我才開始愛你

《黑鏡》第七季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雖然第三集收到全網好評,但是讓我最感觸良多的是第五集《eulogy(悼念)》。還是一如既往的高概念,有一個穿越照片的技術,只要戴上裝置,就可以通過一張老照片穿越進當時的場景,沉浸式回顧過去。
葉光富:在太空拍到了!這是我的家鄉 - 天天要聞

葉光富:在太空拍到了!這是我的家鄉

「大家能認出這是哪裡嗎?」5月24日,在「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現場,身著藍色航天制服的葉光富手指大屏幕,向台下觀眾拋出懸念。
成都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 - 天天要聞

成都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

5月24日,本報從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該局近日通報全市住建領域安全生產問題隱患排查情況(三十四)。本報注意到,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通報信息顯示——檢查時間:2025.5.20;檢查點位: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政道路三期);建設...
全世界的河流正在死亡嗎? - 天天要聞

全世界的河流正在死亡嗎?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河流有生與死,甚至也有權利。它請讀者從這些方面思考河流,看看有什麼能從對河流的重新想像中湧現。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 天天要聞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龍虎網訊 (通訊員 徐陽 記者 丁玉珏)5月24日,2025年江蘇省暨南京市「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師範大學順利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建等國家科技尖兵,來自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學者、科技科普工作者代表齊...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布,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 天天要聞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布,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5月24日,奉賢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館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科普盛宴——「未來學院·科幻奇旅」十萬個為什麼探索實踐活動。活動以「科幻+科普」為核心,通過沉浸式漫行、互動打卡、科技體驗等形式,帶領100名青少年在1公里的環線旅程中,感受科學魅力,點燃探索熱情。活動中,在水一方科幻館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