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對「宇宙」的說法,「宇」代表了時間,「宙」代表了空間。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疊加。時間是什麼,是容易被理解的,例如:「一個摘下來蘋果放在常溫空氣里,30天左右就會壞掉」「去某個地方騎自行車需要3個小時」等等。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描述時間的時候,總是要聯繫到客觀存在的「蘋果」「自行車」等事物,才能夠理解時間,我們是否可以拋開物質,單獨理解和定義「時間」呢?我想了好久都沒有想出來。同樣的道理,空間也是容易被理解的,例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可以稱為空間吧」「你居住房子的面積大小也可以稱為空間吧」,誰又能拋開「地球、月球、房子」等這些物質,給「空間」一個單獨的定義呢,我也沒有想出來。我終於有點理解牛頓所主張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脫離物質運動而獨立存在的觀點」為什麼受到了愛因斯坦的嚴厲批判。
什麼是「物質」?現代科學對物質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人類對物質的探索經歷了從分子到原子,再到質子,中子和電子的階段,直到現在的夸克階段。當物理學家第一次使用質子撞擊電子時,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回的現象。這些核後來被稱為夸克,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人類目前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本的組成粒子。對於夸克,人類目前沒有進展。他們不能被進一步分離。即便被分離了,也不會持續太久。到了及其微觀的領域,人類對於「尺寸」的概念是往往是錯誤的。「粒子」這個詞經常讓人聯想到物理教材中無處不在的小鋼球或小撞球的圖片。然而,在如此微小的維度上,它們的結構和活動根本不像我們的日常經歷。在量子力學領域,形狀的定義並不簡單。它們的物理性質無法精確測量,它們在特定區域的存在只能通過概率被定義。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設法進行了一些精明的研究以估算夸克的大小。人類能找到的最新的近似值是10^-18厘米,和電子在同一個數量級。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認識到,標準模型,即粒子物理學中的寶石,並不是用亞原子粒子的大小或質量來描述它們,而是用它們的能量來描述。質子或中子沒有固定的形狀或體積——它的體積是由其組分所被限制在的空間大小決定的。夸克、電子或任何其他亞原子粒子都只是聚集的能量。它們沒有特定的順序,而基本粒子,如夸克和電子,則被認為是點狀的。它們沒有維度,被認為是空間中的一個沒有維度的點。看來我們所熟悉的物質被無限分解後,有形的物質實體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是能量的呈現。由於能量在微觀領域的分布不平衡,而產生了多與少的區分,進而出現了「正能量」和「負能量」,於是出現了帶正電的電子核(質子和中子)和帶負電的電子,這個過程與中國傳統道家的「太極生兩儀」的描述過程及其吻合,本為混沌的 一團能量,由於不平衡在輪轉的過程中,形成了太極,生出了陽(正極)和陰(負極),陽代表能量充盈和聚集,陰代表能量欠缺和發散。同時正極和負極的能量,持續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運動。當這種運動達到某種平衡和穩定後,便誕生出了最小的物質,也許是比夸克還小的物質。但不論是什麼,終究是一個從無形的「能量「、」誕生出有形「物質」的過程。這和道家的「無中生有」思想完美的契合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道家的「無」,並非是「沒有」的意思,而是相對於「有形物質」而言的「無形能量」。這種說法,順便解釋了中國傳統「氣功」和「太極拳」的基本原理,其實是通過身心的有效結合進而蓄積能量(神和氣),然後轉化為身體的精微物質(精)的一個過程,多數不明白的人,卻將氣功和太極等同於鍛煉身體。能量的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誕生出了物質,這也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而c則表示光速),這裡的c,我理解代表了運動,即能量輪轉的一剎那。如果有人追問,你的大體意思就是有形物質來源於無形的能量,那麼「能量」的來源又是哪裡呢?(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接著往下看)
有人說佛家的思想要比道家更深遠一些。也許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些眉目。道家的「無」不是「真無」,而是看不見和摸不到的「能量」。而佛家的「空」,卻是「真空」,沒有任何物質,也沒有任何能量。我們剛才解釋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過程,其實已經將道家對物質認識的本源思想完全用盡了。到了解釋「能量」來源的階段,道家「無中生有」和「太極生兩儀」的陰陽對立思想便已難以觸摸到真相。此時佛家所倡導的「不二法門」便成為了最為契合的理論和思想,「不二」就是「唯一」的意思,那麼這個「唯一」的「能量」來源是什麼呢?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現代科學有將其定義為「腦電波」和「人體磁場」的,但都不準確,其實是一種能量。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能量),是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充滿能量的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儘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存在不平衡,就想大海會隨時泛起波濤一樣。「緣起性空」就是一個能量持續轉化,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生命全都沒有的妄念和胡思亂想,所有的「能量」都在佛家「入定」的狀態里,沒有的輪轉,沒有了物質,也就沒有了宇宙,沒有了時間和空間,也許就全部進入了佛家所謂的「真如」境界。(未完繼續往下看)
如果有人繼續追問,人類的「阿賴耶識」來源呢?我也無法繼續分析了,只能按照佛家的一貫說法:它是無始以來的存在,不能說什麼時候開始。在有限的經驗範圍內,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什麼時候開始上學、什麼時候開始學佛。至於阿賴耶識和世界的開始,已超出了現有的理解範疇,不必究根問底。(完)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有關物質分解和阿賴耶識內容參照現代科學和佛家相關理論思考而成,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