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Colorectal polyps, CRP)是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有一定的癌變風險。
此病起病隱匿,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少數可有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或血便,患者多於行胃腸鏡檢查時突然發現腸息肉。
隨著腸鏡的普及、百姓健康觀念的提升,我國腸息肉檢出率逐漸上升。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發病率不斷攀升。
腺瘤性息肉是大腸息肉的常見類型,惡變率約為1.4%~9.4%,可導致95%的CRC,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研究表明癌前病變進展為癌需大約5~10年。
因此,早期篩查、及時診療是防止大腸息肉進展為CRC的重要環節。
此病的發生髮展與遺傳、性別、年齡、吸煙、飲酒、飲食習慣、腸道菌群失調、代謝綜合征、肝膽相關疾病等因素關係密切,但其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其診斷主要依據內鏡檢查及病理結果。西醫治療方面,暫無防治腸息肉的特效藥,內鏡切除術仍是大腸息肉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存在術後易複發的問題。
近年來,中醫藥防治大腸息肉的優勢愈加凸顯,尤其是在降低術後複發率方面,療效確切。
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總體分布特點
此研究納入的185例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共有8種,各體質分布情況為陽虛質51例(27.6%),氣虛質45例(24.3%),痰濕質35例(18.9%),濕熱質 21例(11.4%)。
氣鬱質16例(8.6%),平和質10例(5.4%),陰虛質5例 (2.7%),血瘀質2例(1.1%),提示此研究納入的185例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多見陽虛質、氣虛質及痰濕質,濕熱質人數也較多。
對300 例多發結腸息肉患者進行體質調查,結果顯示陽虛質及氣虛質貫穿於所有年齡段,且男性患者以陽虛質為主,女性患者以氣虛質為主。
有學者的研究顯示男性大腸息肉患者以陽虛質、平和質及濕熱質為多見,而女性多見陽虛質、痰濕質、氣鬱質。
對200例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及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氣虛質、濕熱質及痰濕質可能是大腸息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認為陽虛質、痰濕質、氣虛質和濕熱質是大腸息肉患者的主要中醫體質類型。對3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痰濕質、濕熱質及陽虛質患者人數較多。
此次研究納入的患者未見特稟質,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後續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全面了解大腸息肉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情況。
研究中,陽虛質患者佔比最大。《靈樞·水脹》、《證治準繩》中均指出寒邪侵襲是腸息肉發生髮展的重要病因,而陽虛質患者因其體質特殊性易感受寒邪,易產生腸息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陽化氣,陰成形。」陽具有彌散、溫暖、推動等特徵,陽虛質患者陽氣不足,溫煦、推動功能減弱,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則易形成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日久相互搏結而形成大腸息肉等有形之物。
同時,現代社會中空調的廣泛使用、長期熬夜、過度勞累、 飲食生冷等進一步導致陽虛質人群增多。
氣虛質患者人數僅次於陽虛質。氣具有推動、防禦、溫煦等作用。
氣虛質患者衛外功能減弱,免疫功能衰退,則易感外邪而發病;氣虛質患者推動、溫煦功能衰退,影響人體精、血、津液等輸布、排泄,內生痰濕,日久氣滯血瘀,促使息肉產生。
中醫認為大腸息肉病性屬本虛標實,其中本虛便是指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原因皆可導致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谷精微輸布失常,氣血化生不足,則易出現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
痰濕質人數居於第三位。痰濕為陰邪,重濁黏膩,易阻滯氣機,影響水液代謝,痰濕阻滯日久,氣血運行不暢,則息肉易生。
此研究中痰濕質患者較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飲食油膩、生冷及飲酒等損傷脾胃,內生痰濕。部分患者缺乏鍛煉,氣血運行不暢,脾胃運化獃滯,而致痰濕內生。
江西地區氣候較濕潤,降水天氣較多。痰濕的產生與肺、脾、腎、肝、三焦功能失常密切相關,臨床上當仔細探究病因病機,辨證施治。研究中,濕熱質患者人數排名第四。
南昌地區飲食偏辛辣,加之部分人群存在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損傷脾胃,內生濕濁,日久化熱,濕熱停滯於大腸,日久熱毒熾盛,氣滯血瘀,則息肉內生。
江西地處南方,夏季炎熱多雨, 易感受濕熱之邪,也是導致研究濕熱質患者人數較多的的重要原因。
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分布與相關因素的關聯
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青年及中年患者多見氣虛質、痰濕質,老年患者中醫體質以陽虛質為主,其次為氣虛質。
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老年期的結直腸多發息肉患者以陽虛質、氣虛質為多見。有研究顯示青年大腸息肉患者多為痰濕質,老年患者則以氣虛質為主。
研究中可見氣虛質在每個年齡分層均分布較多,氣虛是大腸息肉發生髮展的重要病機,將益氣健脾合理運用於治療之中。
中青年患者注意化痰祛濕,老年患者輔以補腎助陽,將有利於調理患者體質,減少腸息肉複發。
研究結果顯示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分布與性別、職業、吸煙、飲酒、 肺結節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學者的研究發現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分布與性別、BMI、年齡、吸煙、鍛煉、飲食偏好、焦慮抑鬱狀態、睡眠質量均有相關性,與飲酒無相關性。
有學者關於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的調查發現,性別、年齡、飲食偏嗜、飲酒或吸煙史為體質分布的影響因素。此方面差異的出現可能與在病例的選擇上存在一定偏倚有關。
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類型、腸鏡表現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類型、息肉大小、數目、 發病部位間無顯著相關性(P>0.05)。研究也顯示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類型、腸鏡表現間均無明顯相關性。
但有研究顯示大腸息肉患者體質與病理類型、腸息肉大小及複發具有相關性,與息肉數目無明顯相關性。也有研究認為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分型、息肉位置及數目間均存在相關性。
目前關於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類型、腸鏡表現關係的認識尚不統一,後續可開展更多地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分析其相關性。
大腸息肉患者主要體質與各因素的回歸分析
經回歸分析後發現年齡、運動天數、LDL-C是大腸息肉患者陽虛質的危險因素。老年患者出現陽虛質的可能顯著高於青年患者。
與每周鍛煉天數小於3 天者相比,每周運動3天以上的大腸息肉患者陽虛質發生風險更低;LDL-C≥ 3.4mmol/L者出現陽虛質的可能顯著高於LDL-C小於3.4mmol/L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失衡,命門火衰,加之過度勞倦、久病耗氣傷精,故老年人陽虛質風險高於青年人群。
動則生陽,適當運動有利於氣血的流通,促進陽氣的升發,增強身體免疫力。然過陽則亡,運動過量易耗傷陽氣。因此,運動時當合理控制運動量,選擇合適個人的運動方式。
大腸息肉患者痰濕質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年齡及BMI升高。此研究中老年大腸息肉患者出現痰濕質的可能低於青年患者;超重/肥胖患者出現痰濕質的可能性較體重正常者高。
青年患者痰濕質概率高於老年的原因可能與其過食肥甘厚膩、嗜煙酒、 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多項研究表明痰濕質與超重/肥胖之間密切相關,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由於研究的調查時間較緊迫、較局限,樣本量不夠大,且納入對象僅為醫院就診的大腸息肉患者,病例來源相對單一,導致此次調查也存在著研究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填寫相關表格時患者主觀感受存在差異,可能導致調查結果的客觀性不足。此研究所收集到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年齡偏差,以後可對不同年齡段的患者開展調查研究。
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類型以陽虛質、氣虛質及痰濕質為多見;患者中醫體質分布與年齡、飲食偏嗜、運動天數、情志存在相關性。大腸息肉患者中醫體質與病理類型間無相關性。
大腸息肉患者陽虛質與年齡、運動頻率、LDL-C有相關性,痰濕質與年齡、超重/肥胖有相關性。氣虛質未發現顯著相關因素。臨床調理可從以上方面入手,以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