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年僅25歲的2000年0點0分出生的「世紀嬰兒」千千去世。據悉,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病發突然。
隨後,相關話題迅速衝上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惋惜。
24日,「世紀嬰兒」千千母親發布訃告並表示,感謝大眾對女兒的關愛和悼念。千千雖是女兒,但她以千禧寶寶、世紀嬰兒的身份降生,意味著她不僅僅是屬於我們這個小家庭。「她伴隨著新千年的鞭炮聲,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降生,如今又在人們的關愛祈願聲中歸去。這是大家給到千禧寶貝的人間禮遇。讓她在天堂感到人間值得來過。」
千千的表哥孫先生告訴記者,親友們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事情很突然,我們的腦子都是一片空白。」孫先生說,得知千千離世的消息,親屬和朋友們都深感震驚與悲痛。
17歲時,千千就考上了天津音樂學院音教系鋼琴專業,在天津音樂學院完成本科學業,畢業後一直生活在天津。在天津生活的這些年,千千主要從事演出和音樂相關工作,她還在河西區購買了一處住房。
今年3月初,千千感覺發燒和腹疼。「她在回家之前就一直在發燒,她本以為和以前一樣,自己吃點葯就撐過去了,所以也沒有去醫院。」孫先生說,千千離世前一個月,與親友的聯繫較為頻繁,時常聊工作和生活,一起打遊戲。
3月8日上午,千千突然選擇回山西長治的家中。當時千千正發著高燒,體溫將近39攝氏度。朋友勸說過讓她乘坐高鐵,但是為了帶著一隻小貓,她還是選擇了從天津乘坐大巴回長治。經過大約8個小時,千千才到達長治,中途只喝了一瓶水。孫先生說:「這些因素或許都加重了她的病情。」
據了解,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病發突然,千千生前擅長繪畫、創作音樂,還考取了潛水證。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為了追求夢想而奔波勞碌,卻往往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其中,心源性猝死作為一種突然發生的心臟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數百萬人因心源性猝死而失去生命。
2019年11月27日凌晨,知名演員高某在錄製節目中暈倒,經搶救無效確認死亡,隨後醫院確認「心源性猝死」為高某最終死因,這令大家們不禁反思:猝死離我們還有多遠?
11月27日凌晨,演員高某在錄製節目時突然暈倒,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在他與死亡鬥爭的時候,千萬網友翹首以盼他可以安康,可以痊癒;所有親人朋友都在期待他可以回到他們身邊,一起笑談人生,一起努力奮鬥……然而醫護人員竭盡所能地搶救,也未能挽回這個年輕的生命。
資料顯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原因所導致的突然死亡。通常無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現,突然意識出現喪失,在急性癥狀出現一小時內死亡。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人數超過54萬。
猝死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導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睡眠暫停、肺栓塞等等。此外,還有很多誘因可以加重加速病情進展,包括年齡、勞累、吸煙、酗酒等等。
其中心血管系統導致的猝死,被稱為心源性猝死(SCD),是常見的猝死類型。有數據顯示,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僅次於癌症!甚至在一些發達城市,心源性猝死比癌症還多。
年輕人更應注意預防猝死
年輕人會因為心血管疾病而猝死嗎?答案是肯定的。年輕人的猝死誘因尚不明確,但僅有14%的患者猝死是由運動誘發的,而年輕人最常見的猝死原因分別是致死性心律失常(31%)、冠狀動脈疾病(22%)和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14%)。
可見,年輕人常因為沒有嚴重的預警癥狀而忽視自己的健康狀態,部分人僅在勞累時感到胸悶或輕度不適,從而並未引起足夠重視。
心源性猝死的癥狀
猝死是突然發生的,多數人發作前無癥狀,只有極少數的心源性猝死者在死亡前6個月內曾因心臟疾患而就診,絕大多數病人則因癥狀缺乏特異性而被忽視。
心源性猝死發生時,患者突發意識喪失,心跳停止,摸不到脈搏。在發生前,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心悸、乏力、胸悶、氣短、胸痛、頭暈、噁心等癥狀。
所以出現以上癥狀,及時就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心源性猝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在短時間內心臟突然停止跳動,通常在1小時內導致死亡,或者在發病前24小時內出現癥狀,如暈厥等。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700餘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而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發病人數高達54.4萬例,每天近1490人因此喪生,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它已成為人類死亡的首要原因,無聲地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複雜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心源性猝死原因。當冠狀動脈內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壞死時,可能引發心室顫動。
2. 心肌病:各種類型的心肌病,如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會影響心臟的正常收縮功能,增加猝死風險。
3. 先天性心臟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長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會導致心臟電生理異常,容易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4. 電解質紊亂:鉀、鈉、鎂等電解質的失衡會影響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從而增加猝死的風險。
5.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心律失常葯、抗精神病葯等,可能引起心臟電生理異常,導致猝死。
6. 劇烈運動:過度劇烈的運動,尤其是對於有潛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可能會誘發心室顫動。
癥狀預警:不容忽視的生命信號
心源性猝死的癥狀通常包括突然的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心跳驟停、胸痛、頭暈或昏厥。這些癥狀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在發病前24小時內出現。
1. 突然的意識喪失:這是心源性猝死最顯著的癥狀之一。可能在進行日常活動或休息時毫無預兆地發生,由於心臟驟停導致大腦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所致。
2. 呼吸停止:呼吸變得微弱、緩慢直至停止,正常的呼吸節律被打亂,無法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
3. 心跳驟停:心臟停止跳動,無法將血液泵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通過觸摸脈搏,如頸動脈、股動脈等,無法感覺到搏動。
4. 胸痛:可能出現劇烈的胸痛,類似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但程度更為嚴重且持續不緩解。這是由於心肌嚴重缺血或壞死引起。
5. 頭暈或昏厥:由於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從而引起頭暈甚至昏厥。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失去平衡和知覺。
預防為先:從生活方式到專業治療
預防心源性猝死,需要從日常生活方式改善到專業治療的全方位干預。
1. 生活方式改善:
飲食:採取低鹽、清淡飲食,預防便秘,戒煙限酒。
運動:保持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和血壓。
情緒管理:管控情緒,保持樂觀、積極、開朗,控制暴躁情緒。
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 管控危險因素:
肥胖: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需積極治療和管理。
心臟病史: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患者,需定期進行心臟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3. 專業治療:
起搏器或除顫器植入:對於既往發生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是有猝死高風險患者,可在心血管醫生指導下進行起搏器或除顫器植入治療。
射頻消融術:通過消除異常的心肌細胞,達到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
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藥物、抗凝藥物和血管活性藥物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何診斷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診斷通常是在患者死亡後通過屍檢和病史回顧來確定的。但在患者出現上述預警信號時,應及時就醫,通過以下檢查手段進行評估:
1. 心電圖(ECG):檢測心臟電活動,發現心律失常或其他異常。
2. 動態心電圖(Holter):長時間監測心電活動,捕捉短暫的心律失常。
3. 超聲心動圖: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發現心肌病或其他結構性心臟病。
4. 血液檢查:檢測心肌酶譜,判斷是否有心肌損傷。
5.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
緊急救治:生死時速,分秒必爭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關鍵在於迅速和有效。在發現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時,應立即撥打120請求急救醫療支援(EMS),並進行緊急心肺復甦(CPR)。
1. 心肺復甦:主要包括胸外按壓、人工呼吸和電除顫。這些措施可以維持心臟和大腦的供血,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能顯著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2. 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早使用AED進行救治。AED是一種簡單、易用、安全的攜帶型除顫儀,在公共場所發生的猝死搶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因心室顫動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早期除顫可以提高成功率50%以上。
給家人和朋友的建議
心源性猝死不僅威脅患者本人的生命,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作為家人和朋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
1. 關心和支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2. 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CPR和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施救。
3. 鼓勵就醫:鼓勵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4. 營造健康環境: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心源性猝死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預防。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定期的體檢、合理的醫療干預,我們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同時,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夠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
極目新聞綜合健康時報、新華網、光明網、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