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呂惠 宋蒙
6年前植入體內的心臟「馬達」,卻反覆發生感染,變成危及生命的「元兇」。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多學科團隊聯手,將起搏器全套拔除,解決了感染的大問題。目前,梁先生恢復情況良好,已康復出院,待觀察後再評估是否需重新加裝起搏器。
心臟「馬達」竟成致命「元兇」
60歲的梁先生總是心慌、氣短,這一「老毛病」跟了他30年,直到2018年才被確診肥厚型心肌病,心臟也跳不動,最終醫生在他體內植入了雙腔起搏器,相當於給心臟加裝了「發動機」。
今年1月,梁先生到襄陽老家的醫院做檢查時,醫生髮現起搏器植入的地方皮膚泛紅,5個月後再去複查時,局部皮膚已經破潰、流膿,需緊急處理。
在清創處理後,醫生保留了梁先生體內的電極線,並將起搏器消毒後重新植入體內。但沒幾日又發生了感染,傷口久不癒合。梁先生擔心感染會影響心臟,最後趕到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就診。
該院韓宏偉主任是心臟起搏器方面的專家。「起搏器囊袋感染相對少見,但又是起搏器術後併發症中最難處理的。一旦感染擴散,細菌會通過電極線進入心臟,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膿毒血症等危急狀況,甚至危及生命。」韓宏偉表示,只有全套移除才能根除感染,但梁先生的起搏器、電極線都留存在體內,都是重大隱患;再加上他還有血小板減少,對傷口癒合來說就越發困難。
團隊聯手,驚險拔除「禍端」
「一般來說,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後,半年內電極線就會和心臟長在一起,像梁先生這樣植入已超過6年,粘連會更嚴重,拔除難度非常大。」韓宏偉打比喻表示,起搏器如同一棵大樹,而電極導線如同大樹的根系,醫生要想辦法在脆弱的心臟、血管內將樹連根拔起,還不能出現心臟破裂、血管撕裂等意外。
據了解,該手術風險太高,國內可開展的醫院非常少。為了儘可能保證手術的安全和效果,韓宏偉組織心內科、心外科、麻醉科、超聲科、體外循環科、內科監護室等團隊的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商定了手術方案、應急預案等。
10月28日,梁先生被送至手術室。韓宏偉團隊切開囊袋,取出起搏器,並利用機械擴張鞘一步步推進,一點點分離嚴重粘連的電極。雖然過程驚險,但團隊仍成功拔除了電極,並進行囊袋清創,整個手術過程歷時2個小時。
闖過手術關口的梁先生,傷口恢復得不錯,並於11月6日出院。韓宏偉表示,患者在服藥狀態下心率穩定,可先觀察,待日後再評估是否需要重新安裝新的起搏器。
韓宏偉提醒,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平時要多加註意,除了關注機器的工作狀態,在家時還應多觀察起搏器囊袋周邊皮膚是否有異常,一旦出現紅腫、感染等,應及時就醫,千萬別拖。同時定期去醫院隨訪、監測。
在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成立了國內首家起搏電極管理中心,每年接收大量省內外起搏器感染的疑難危重患者,其中最高齡患者85歲,最小年齡患者僅10歲。
(以上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