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當代社會中令人畏懼。數據顯示,2020年約有457萬人被確診為癌症。
這一數字不僅令人震驚,也引發了我們對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習慣的深刻反思。
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高脂肪飲食與多種癌症的發生有著緊密聯繫。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可能通過改變身體的激素水平、促進炎症反應以及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等機制,增加癌症的風險。
特別是結直腸癌,其與高脂肪飲食的關聯性得到了廣泛支持。
例如,一項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中的脂肪被分解為遊離脂肪酸,這些脂肪酸進入線粒體後,可能促進腸道組織中幹細胞的繁殖、生長和再生,從而增加了基因突變的可能性,誘髮結直腸癌的發生。
與高脂肪飲食相對的是食物纖維的攝入,它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食物纖維能增加大便體積,減少腸道內食物殘渣的停留時間,從而降低腸道內致癌物質的濃度。
此外,食物纖維還能促進有益腸道菌群的生長,進一步降低癌症風險。據統計,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每增加10克,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可降低9%。
乳製品和全穀物也被認為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乳製品中的鈣質和其他營養素可能有助於保護腸道免受癌變。
研究顯示,每天食用乳製品400克,與結直腸癌風險降低13%相關。全穀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它們的攝入與結直腸癌風險降低17%相關。
飲酒是另一個與癌症風險增加密切相關的因素。酒精的代謝產物,如乙醛,是已知的致癌物質。
酒精還可能通過增加激素水平、改變DNA修復機制等方式,增加癌症風險。據估計,即使是適量飲酒,也與較高的癌症風險相關。為了降低癌症風險,改變飲食習慣是至關重要的。
需警惕的五種食物
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有五種食物被認為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其中之一就是加工肉製品。
像香腸、培根這些因為便利和美味而廣受歡迎的食品,實際上隱藏著一些健康風險,特別是與癌症相關的風險。
1、加工肉製品
加工肉製品中常添加的防腐劑和化學添加劑,尤其是亞硝酸鹽,長期攝入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亞硝酸鹽的主要作用是護色和防腐,但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轉化為亞硝胺,而亞硝胺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
亞硝酸鹽在肉類加工過程中被廣泛使用,以保持肉製品的紅色和延長保質期。
然而,當亞硝酸鹽在胃中與食物中的胺類物質反應時,會形成亞硝胺。這些化合物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強烈的致癌性。
雖然人體內亞硝胺的形成量遠低於實驗室中,但長期攝入仍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加工肉製品分類為1類致癌物,這意味著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它們能引起癌症。
根據IARC的報告,每天攝入50克加工肉製品(大約兩片培根)會使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8%。這個數字聽起來可能不大,但日積月累的影響不可忽視。
除了癌症風險,加工肉製品的高鹽、高脂肪和添加劑也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健康問題相關。
2、高鹽食品
大量研究表明,長期過量攝入鹽分會對胃粘膜造成刺激,增加胃癌的風險。胃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
胃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在這些因素中,飲食習慣,特別是鹽分攝入量,被認為是胃癌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
高鹽飲食會導致胃黏膜直接損傷,出現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病理改變,從而增加胃癌的風險。
此外,高鹽飲食還可能導致胃酸分泌減少,降低胃黏膜的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加胃部病變及胃癌的風險。
長期高鹽攝入會造成胃黏膜細胞與外界較高的滲透壓,可能導致胃壁細胞脫落,使胃黏膜屏障受損,增加罹患胃炎的風險,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胃癌。
鹽分攝入過多還會增加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3、油炸食品
高溫油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致癌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 AA),對公眾健康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丙烯醯胺是一種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尤其是在高溫烹飪條件下,如油炸、烘焙或烤制時,由食品中的糖和氨基酸反應生成的化合物。
它最早是在2002年由瑞典科學家發現的,此後,全球範圍內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
據報道,丙烯醯胺的形成機制主要與美拉德反應有關。在這一反應中,食品中的還原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具有特定風味的化合物,但同時也可能產生丙烯醯胺。
研究表明,丙烯醯胺具有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生殖毒性,長期攝入高劑量的丙烯醯胺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例如,一項針對雌性大鼠的研究發現,連續六周攝入含有丙烯醯胺的飼料後,大鼠的卵母細胞數量減少,活性氧(ROS)含量增加,DNA和組蛋白甲基化水平降低,導致生育能力下降。
此外,丙烯醯胺還可能對人體的神經系統產生毒性,影響記憶、學習和認知功能。
4、燒烤食品
燒烤過程中高溫烹飪不僅帶來了令人垂涎的食物,也可能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如多環芳烴(PAHs)和雜環胺(HAAs)。
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引起了公眾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多環芳烴是一類由兩個或更多苯環構成的化合物,它們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但主要是通過不完全燃燒有機物質,如木材、煤炭和油類,以及食物烹飪過程中產生。
雜環胺則是在肉類和魚類等食物高溫烹飪過程中,氨基酸、糖和肌紅蛋白反應生成的化合物。
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在實驗動物體內可誘發多種類型的腫瘤,儘管它們在人類癌症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確,但足以引起我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在燒烤過程中,多環芳烴的形成與燒烤的溫度、時間、燃料類型以及食物本身的成分有關。
例如,使用木炭燒烤時,木炭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而雜環胺的形成則與肉類中的蛋白質和肌紅蛋白含量、烹飪溫度和時間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肉類在高溫燒烤時,表面的焦黑部分尤其含有較高濃度的雜環胺。可以說,那些烤得焦黑的部分,雖然香氣四溢,但健康隱患也不小。
5、霉變食物
霉變食物中的黃曲霉素是一種令人談之色變的物質,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其危害性不容忽視。
黃曲霉素主要由黃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黴菌在特定條件下產生,這些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以及黴菌的存在。
黃曲霉素的毒性極強,研究表明其毒性是砷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它主要污染糧食作物如玉米、花生、大米和堅果等,尤其在儲存不當時容易發生霉變,從而產生黃曲霉素。
霉變食物不僅可能影響食品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更重要的是,長期攝入含有黃曲霉素的食物,即使是小劑量,也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癥狀,如生長遲緩、體重減輕,甚至導致肝癌等嚴重疾病。
在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中,黃曲霉素的控制和預防至關重要。在種植環節,應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和耕作方法,減少作物受到黃曲霉菌的侵染。
收穫後,及時晾曬和乾燥糧食,妥善儲存,避免高溫潮濕環境,以防霉變。在食品加工環節,應嚴格篩選原料,排除霉變的糧食,同時保持加工設備的清潔和衛生,防止交叉污染。
對於消費者而言,識別和避免食用霉變食物同樣重要。在購買糧食和堅果類食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和品牌,注意檢查產品的外觀和氣味,避免購買有霉斑或異味的食品。
家中儲存食物時,也應保持乾燥通風,定期檢查,及時消耗,避免長時間存放。
面對黃曲霉素,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做好日常防護,從源頭上控制黴菌的生長,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並應該做到的事。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選擇安全、健康的食品,守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和未來。
參考資料如下:
【1】結直腸癌和高脂飲食關係的研究進展及其防治對策
【2】超加工食品增加患口腔癌、喉癌和食道癌的風險
【3】油炸食品中丙烯醯胺的生成、毒性及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4】熏烤肉製品加工過程中多環芳烴來源及抑制研究進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