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常言道」是國內首個以炎症性腸病為主題的中醫科普欄目,寓意為「腸炎道」;「常言道」的創作團隊是以陳延教授為主體的廣東省中醫院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陳延教授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骨幹,強調中醫科普的專業性是他的風格,所以本欄目也可理解為「腸延道」;本欄目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風格,為炎症性腸病患者選擇中醫方案出謀劃策。
我們對克羅恩病患者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體重有沒有增加?」因為克羅恩病很多會累計小腸,而小腸是人體營養吸收的重要器官,所以,85%以上的克羅恩病患者都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主要表現為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一般來說,克羅恩病患者給人的普遍印象就是「美女」: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貧血);營養狀態的改善是克羅恩病病情好轉的重要指標之一,只要經過治療,患者的營養狀態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就說明這種治療方案是有益於患者的,因此,我們非常關注患者的體重有沒有增加。
但世事無絕對,還是有些克羅恩病患者體重超過正常,甚至有些人達到了肥胖的標準;既然營養狀態的改善對克羅恩病是有益的,為什麼我們要調整肥胖病人的生活和飲食呢?因為《黃帝內經》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過瘦固然是病態,過胖也是不正常的。現代醫學發現,肥胖的克羅恩病患者更難誘導緩解,更易複發,住院的負擔及成本更高。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較為複雜,主要是藥物動力學的改變(高體重會導致藥物半衰期縮短和谷濃度降低)與肥胖介導的慢性炎症反應,導致了肥胖的克羅恩病患者對於藥物應答較差,就算使用生物製劑,應答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另外,肥胖的克羅恩病患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時候,也較非肥胖的克羅恩病患者更具有挑戰性。與全身型肥胖相比,中心型/內臟型肥胖患者更容易發生不良結局(穿孔、狹窄、手術等),原因可能是其脂肪細胞增生肥大更為突出,所增生的脂肪組織中常駐的免疫細胞可被誘導形成更具有促炎作用的亞型。
既然肥胖型的克羅恩病患者存在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的生活飲食方面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邁開腿」(耐力訓練)仍然是目前減重的首選方式,一般不建議疾病活動時採用低能量飲食進行減肥。
中醫認為克羅恩病出現肥胖是緣於脾胃虛弱、陽氣下陷、三焦功能失常導致痰濕積聚,最終形成肥胖狀態。因此,中醫指導的飲食調整需要圍繞四個方面進行:健脾益氣、升發陽氣、通暢三焦、溫化痰濕。
健脾益氣方面,可以使用黃芪、党參、五指毛桃、砂仁、茯苓等葯食同源類食材進行烹飪。如果平時有疲倦、乏力、大便偏爛、舌淡、舌苔不厚的情況者可考慮用下面的食譜調理:
黃芪茶樹菇蟲草花燉瘦肉
材料:黃芪15g,干茶樹菇、干蟲草花、瘦肉適量,帶皮生薑2片,蜜棗1個。
做法:干茶樹菇、干蟲草花熱水泡15分鐘,將所有材料加入燉盅中,加入礦泉水或山泉水至食材上方一拇指甲高度,隔水燉2小時。
升發陽氣方面,可以多使用芳香類食材,譬如紫蘇葉、茼蒿、香菜、荷葉、雞蛋花等。如果平時有氣短、頭暈、腹脹等情況者可考慮用下面的食譜調理:
荷葉蒸冬菇雞腿肉
材料:完整干荷葉1片、雞腿1-2隻、廣式臘腸1/3段、干香菇3個、適量陳皮絲。
做法:干荷葉洗乾淨後,用冷水泡軟;雞腿去骨,切成塊,用適量生抽、澱粉、糖、鹽、花生油腌制20分鐘;香菇洗乾淨後,分別放入冷水中浸泡至發軟,泡軟香菇切條;臘腸切片;上述材料除荷葉以外,倒入大碗中,加入陳皮拌勻,然後用荷葉把食材包裹;鍋中燒開水後,大火隔水蒸15分鐘便可食用。
通暢三焦與溫化痰濕方面,兩者均可使用理氣類食材,通暢三焦可以使用譬如藕尖、白蘿蔔、蘆根、荷梗等。溫化痰濕方面可以使用佛手、砂仁、陳皮等。如果平時有舌苔厚膩、身體困重的患者可以用下面的食譜調理。
砂仁陳皮荷梗白茶
材料:碳培砂仁2粒、新會陳皮1瓣、荷梗1-2g、白茶6g。
做法:砂仁掰開、陳皮掰細、荷梗、白茶放入紫砂壺中,前3泡加入沸水後5-6秒出湯飲用,後面出湯時間隨著每次泡數增加,比上一泡出湯時間延遲6秒出湯,直至茶味味道變淡後,將上述材料導入養生壺中進行煮茶,一般煮5分鐘就可出湯飲用。
除了飲食調整外,還可以配合針灸、穴位貼敷、穴位拍打、按摩等中醫特色療法,增強氣機運行效率,促進飲食代謝,減少痰濕產生。
在穴位選擇上,主穴可以選擇雙側天樞、足三里進行針刺、艾灸、穴位貼敷,若濕熱體質而見舌苔黃膩、口乾口苦者,則可加大腸俞、水分,若脾腎陽虛而見腰膝酸軟、畏寒則可加腎俞、關元。若是腹型肥胖,可以用艾草精油2滴、生薑精油2滴與10滴橄欖油混合,對帶脈所經過的部位進行按摩,直至精油吸收後,再使用艾灸箱艾灸中脘、神闕、雙側天樞。
另外還可以結合中醫傳統運動療法,譬如八段錦、五禽戲、站樁、呼吸吐納等方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提高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肥效果。
常言道 | 治療克羅恩病,為什麼醫生會推薦貴葯?
常言道 | 克羅恩病可以停葯嗎?
常言道 | 益生菌與益生元,怎麼服用才合適?
醫學指導:
陳延,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消化科主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青年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補土學術流派研究團隊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骨幹,廣東省醫師協會消化科醫師分會委員,世界中聯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中國炎症性腸病聯盟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
目前負責中醫補土學術流派理論研究工作,在中醫理論方面有一定優勢;作為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負責人,擅長使用中醫藥治療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跟師廣東省名中醫余紹源教授,擅長使用中醫藥治療痞滿、泄瀉、便秘等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主編中醫專著9部,撰寫相關論文60餘篇。
炎症性腸病慢病門診:周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住院部二號樓十樓慢病門診。(明確診斷為炎症性腸病患者,可至慢病門診現場加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 黃智斌 陳延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庄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