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從海帶中提取?海帶的繁殖有多複雜?已經不是植物了

海帶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食材之一,但在上個世紀30年代之前,海帶還是只有上層人士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而關於海帶的知識,大部分人更是知之甚少。

比如這幾個信息:味精最早是從海帶中提煉的;海帶已經不是植物了;海帶人工養殖技術來自日本;海帶的繁殖過程十分複雜等等。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海帶的知識,讓讀者朋友們在吃海帶的時候,也能向餐桌上的同伴們說道一二,或許這是個不錯的話題。

1、海帶與味精的故事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味精的化學成分是谷氨酸鈉,一個聽起來科技感十足的名字,主要從小麥或玉米麵筋等蛋白質中提取,也可以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的焦谷氨酸製成,還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

無論是從哪種原材料中提取,還是通過化學合成,味精都是一種十分健康的調味品,甚至國家都沒有規定添加劑量的限制,凡是有關味精有害的各種說法都是謠言。

不過味精的誕生並非從上述原材料中提取,而是一位日本化學家從海帶中發現並成功提煉出來的,早期的味精大都以海帶為原材料。可曾記得味精過去的名字——味素,它就是日本人發明的。

1908年,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坐在餐桌前準備享受妻子準備的美食,妻子為他盛了一碗黃瓜湯,池田喝了幾口後覺得和之前的黃瓜湯味道不太一樣,今天的湯異常鮮美。

池田便詢問妻子,是不是在黃瓜湯里加了什麼特殊的調味品。妻子說自己往湯里加了海帶,但由於池田平時不吃海帶,妻子便在熬好湯之後把海帶撈了出來,所以池田看不到湯里有海帶。

池田教授確實很少吃海帶。第一次體驗到海帶鮮味的他,立即對海帶產生了興趣。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吃更多的海帶。

但是,池田教授可不一樣,他是一位熱愛文學的化學家。這樣難以形容的鮮美,對於化學家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意義。

他敏感地察覺到,鮮味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一些人們尚未了解的特殊物質。他覺得很有必要把海帶中藏著的鮮味物質分離出來。

第二天,池田教授把家裡剩下的海帶全部帶回了實驗室,開始了他的研究。在經過半年的努力之後,池田教授從海帶中成功分離出來了一種白色晶體物質,這些物質的味道異常鮮美。

池田教授用日語中的「鮮美」這個詞給這種味道命了名,這種白色的,能讓食物變得鮮美的物質,則被命名為味素。這種物質的化學名稱叫作谷氨酸鈉,也就是我們現在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味精。

對商業信號同樣敏感的池田教授,把海帶中提取出來的谷氨酸鈉,變成了家庭烹飪的調味品,他不僅拿出了研究成果,還靠著谷氨酸鈉的專利大賺了一筆。

池田教授的研究很快引起了人們對海帶的關注,一些生物學家們也開始深入研究海帶,試圖從海帶上找出其他的重大發現。

雖然在隨後的幾年裡,這些生物學家們並未取得什麼突破性的新發現,但他們的研究對於海帶養殖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這讓當時味精的原材料得到了足夠的供應。

2、日本生物學家來中國養殖海帶

雖然日本人工養殖海帶的產量大幅增加,但還是無法滿足味精市場對原材料的需求,而日本沿海可以用來海帶養殖的地方卻不多了。

1930年,日本東京大學的生物學家大槻(guī)洋四郎決定來我國的大連沿海進行考察,看看那裡有沒有是個養殖海帶的環境。

不負大槻洋四郎所望,他在大連海域發現了野生海帶,而這些野生海帶與日本廣泛養殖的海帶品種是一樣的,這說明那裡具備海帶生長的環境。

大槻楊四郎拿到資助後,便在我國大連海域正式開展海帶養殖工作,並在技術上進行了改良,用筏式養殖代替原來的投石養殖。

筏式養殖就是在淺海水面上利用浮子和繩索組成浮筏,然後用纜繩把浮筏固定到海底,最後把海帶固定在吊繩上進行養殖。

他的革新非常成功。在他的努力下,我國的海帶養殖場規模很快就反超了日本。海帶成為當時東北乃至全中國很多地區最常見的蔬菜。

大槻洋四郎從1930年來我國一直待到了1953年,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國的海帶養殖產業從無到有,讓海帶這種食物終於走下了神壇。

不僅如此,大槻教授還培養了一大批水產養殖人員,這使我國的海洋生物學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3、海帶的繁殖過程非常複雜

大槻洋四郎在正式開展海帶養殖工作之前,是經過考察和調研的,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種個海帶嘛,有必要搞那麼複雜嗎?你還別說,真有這個必要。

當時日本養殖海帶的主要方式是投石法,也就是把海帶的幼苗系在石頭上,在海底進行養殖。這種方式不僅成本很高,而且產量也比較低。

想要開展海帶養殖,海帶的種苗投放數量非常多,投資也是巨大的。如果環境不適合海帶生長,很有可能會顆粒無收。

在大部分人看來,海帶只是一種普通的藻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海帶的繁殖過程非常複雜,對環境的要求也很高,如果無法繁殖,那麼海帶就無法生長。

海帶在繁殖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孢子,這些孢子上都長有兩根鞭毛,它們通過擺動鞭毛可以到處遊動。當孢子遇到石頭或者木筏等物體時,就會附著在上面,此後便不再移動。

你可能會認為,孢子固定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長出海帶來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的這些孢子並不具備繁殖能力,它們首先會發育成雌雄兩種配子體。

雌雄配子體就相當于海帶的雌蕊和雄蕊,分別釋放出卵子和精子,精子和卵子再次結合之後又會產生一個新的孢子,而這個孢子才是能發育出海帶的「種子」。

如果海水的溫度過高,就會導致配子體無法發育,那麼海帶的繁殖就無法完成,也就是說海帶繁殖對海水溫度的要求很高。這就是大槻洋四郎在申請養殖資金前一定要先調研的原因。

其實早期的海帶人工養殖都是在亞洲東北部比較寒冷的海域中進行的,想要繁殖海帶,那就必須找到生長環境和海水溫度都合適的地方才行。

你可能會說,現在在我國南方地區的海域中也有大量的海帶養殖場,這又如何解釋呢?其實這都要歸功於大槻洋四郎當年在中國培養的一名學生。

1955年,大槻教授的一名學生髮現,海帶孢子產生的配子體對海水溫度要求較高,無法適應太高的溫度,可一旦海帶萌發了幼苗,就不再怕熱了。

根據這個發現,該學生提出了一個「夏苗培育法」的方案,就是說在夏季的時候收集海帶的孢子,然後人工營造一個溫度較低的環境來培育海帶幼苗,等到幼苗長到足夠強壯,就可以移植海里養殖了。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終於攻克了海帶喜冷怕熱的難題。現在,北至遼寧,南到廣東,都可以進行海帶的養殖。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海帶早已不再是製造味精的原材料。不過,海帶作為一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健康食品,養殖面積和產量都在逐年增加。現在,我國的海帶不僅能夠滿足國內的需求,還能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等海帶的原產地。

4、海帶不是植物

看到這個標題你可能會說,誰不知道海帶不是植物啊,在我們中學的教科書上就已經學過,海帶是藻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海帶被開除植物圈僅僅是發生在2005年的事情。

在過去,我們一直用二分法來對生命進行分類,認為一種生物不是動物就是植物。而且想當然地認為,會動的就是動物,不會動的就是植物。

海帶不僅不會動,它還能進行光合作用,這在傳統的分類方法中,它當然是植物了。不過,隨著近幾十年DNA測序技術的發展,德國昆蟲學家威利·漢寧根提出了親緣分支分類學理論。

該理論認為,一個合理的生物學分類,必須要包含一個共同祖先下的全部後代才行。沒有包含全部後代,或者沒有包含共同的祖先,都不算合理的生物學分類。

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海帶進行基因測序後發現,海帶被分錯了類別,因為它們與陸地上的其他綠色植物的親緣關係非常遠。

既然海帶不是植物,那麼它為什麼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原因很簡單,海帶內有葉綠體。不過海帶獲得葉綠體的方式與植物獲得葉綠體的方式不同,具體的機制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再贅述。

總之海帶不是植物,它被分在了一個叫SAR超類群的類別中。該類別包括不等鞭毛類、囊泡蟲類和有孔蟲類這三個大類,海帶就屬於不等鞭毛類。

你看,生活中常吃的海帶竟然有這麼多故事,相信你讀完此文後,再喝海帶排骨湯時,就知道它為什麼這麼鮮了,因為湯里全是提煉味精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