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體驗
學會象徵
詩意的語言
與身體緊密連接
詩與傳統醫學
用內在的體驗和感覺
用一種激情和聯想
跳動的美感
體會它對生命律動的描繪
超越與得到
美和飛翔以及自由
成就再生之種子
強大和充盈
有人說
詩人是人類的感官
哲學家是人類的理智
詩句越殊相
越真實可愛
哲理越共相
越接近真理
詩 是直覺的表達
運用體驗描述的方式
而不是用抽象性的詞語
這也是中醫文化的
一大特色
在這方面
它與詩極為接近
比如李時珍說浮脈
如微風吹鳥背上毛
如水漂木 美矣哉
傳統醫學所運用的語言
是詩性的象徵語言
你必須用內在的
體驗和感覺
而不見得用邏輯
去領悟它
你必須用一種
激情和聯想
甚至跳動的美感
去體會它對
生命律動的描繪
要想掌握它的秘密
你必須先喚醒對
神話 童話或夢境的感覺
必須先領悟了
《詩經》《易經》
《道德經》的美
才能撥雲見日
得見聖典之真容
相對於那些
明確無誤的定律
我更喜歡神秘和模糊
定律滿足了我們的理智
但破壞了我們
對無限的感覺
我更願以觸角試探地
去撫摸黑暗
而不願走在明晰的規則里
只有超越規則
我們才能得到
美和飛翔以及自由
人之種子
也將消解掉自我
要麼成為糞土融於土壤
要麼擺脫原本的種性
成為另一種
在偉大的生活中
成就美和自由
種子 是先天
樹 是後天
哪個是本性呢
種子要長成樹是
本性吧
花種要開花
是本性吧
本性不過就是命運
破殼 腐爛 消解 發芽
成長 綻放
不斷地衝破樊籠
不斷地自我否定
不斷地變形
最終一定不是
以死亡為終結的犧牲
而是成就再生之種子的
強大和充盈
備註:曲黎敏《生命沉思錄》摘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