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多是「中氣不足」,中醫名方:健脾益氣,鞏固中焦

一月前,接診了一位女性,年紀54歲,因為經常頭暈噁心,吃不下飯,睡眠質量下降,經常半夜醒來,記憶力也不大好

剛開始以為是高血壓,去醫院檢查後發現竟然是低血壓

該女子之前的血壓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但檢查確實低血壓,有點出乎意料。

刻診,脈弱,舌苔薄白,口乾

其實這個人屬於典型的「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低血壓。

脈弱說明氣血不足,脈道不鼓

舌苔上來看,如果是陰虛所致的口乾,那麼舌苔應該呈現黃苔,少苔或無苔。可是舌苔薄白,說明中氣不足,脾胃虛,不能輸布津液,才出現的口乾。

頭暈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記性差,都是典型的「中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

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血液流動沒有力氣,太小了,沒辦法滿足臟腑的需求,中醫講「氣為血之帥」,因為氣不足,沒有力量推動血液,血壓自然低。

那,從中醫角度來說,「脾主氣」,乃人體的中焦部位,如果說中氣不足,那與脾虛有很大的關係。

情況了解了,見方——

生黃芪,党參,當歸,制附子,炙甘草,白朮,柴胡,陳皮,升麻。水煎服,每日1劑。

差不多一周的時間,諸證消失,血壓也正常了。昨天複診的時候,血壓一直穩定,沒有再複發。

其實,該方子主要就是以「補氣」為主,黃芪,党參,白朮,甘草等是用來健脾益氣,鞏固中焦的。

當歸是補血的,氣血雙補。避免氣滯,因此用陳皮來行氣,升麻和柴胡也是推動中焦之氣。

制附子大補元陽之氣,可以說能很好地調理血壓過低的現象。

此時,就會有人問了,這個葯這麼補,不會上火嗎

如果真的上火了,那也好辦,可以用生地,麥冬,地骨皮等這些「滋陰清熱」的葯加上去一點,制衡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如果伴有失眠多夢,可加酸棗仁,遠志交藤

腰膝酸軟,可以加杜仲,川斷菟絲子

腹脹納差,可以加枳殼,焦三仙。

總的來說,就是可以根據病情的不一樣,癥狀不同,進行一個加減的處理。

雖說,該方子對低血壓調理的效果比較好,但,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低血壓患者,還是需要經過專業的辨證施治。

如果擅自用藥,用藥不精準,低血壓沒調理好,又搞成高血壓,那就比較難辦了,還是需要諮詢一下專業的中醫師。

根據體質不同,每味葯的克數也不一樣,一定要做到精準的把控,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

好了,我是@心血管專家羅繼紅,您身邊的心腦血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