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0歲小伙露營時沒注意這件事,全身「長」蛆蟲!醫生:假期出遊這樣做很重要

轉自:浙大一院

這兩年

短途游、自駕游成很多人首選

越來越多的人去露營、野餐

當然,被蟲咬、拉肚子等新聞也不在少數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專家提醒

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

別忘了一定做好個人保護

謹防蟲咬或細菌感染

大草原上探險

他的體內「長」蟲了

「最近我們接診的蟲咬患者還是蠻多的。」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教授介紹,科室前不久就接診了一位蠅蛆病患者。

這位30歲的小伙熱愛大自然,也熱愛探險,這次更是獨自去大草原探險,晚上就自己搭帳篷露營,旅行還未結束,他就出現了頸部、背部長紅斑的情況,一開始以為是蚊蟲叮咬,噴了點驅蚊水也沒放在心上。直到回杭後,他頸背部的紅斑出現了腫痛,人還發燒了,才趕到浙大一院就診。

在排除了新冠等可能性後,他被收治到感染病科病房,經盛吉芳主任帶領的醫療團隊診治,被確診為蠅蛆病。

「我們從他身上的紅斑上取出了很多蛆蟲,判斷他是在露營時不慎被牛虻咬到,導致蟲卵在體內寄生,從而患上蠅蛆病。」盛吉芳主任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抗感染等治療,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牛虻,網路圖片

野外露營這樣做,謹防蟲咬

近幾年,露營、野營逐漸流行,尤其當前正是秋高氣爽、外出遊玩的好時候,但同時也是蟲類活動的高峰期,盛吉芳教授提醒,野外遊玩要謹防蟲咬,在浙江省內,特別要預防蜱蟲叮咬,夏秋以來,浙大一院感染病科接診了多例因被蜱蟲叮咬造成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患者,仍存在一定感染風險,如被蟲咬後出現身體不適,要儘快到醫院就診。

醫生從患者身上取下的蜱蟲

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後,患者常出現發熱、出血、噁心嘔吐、乏力胃口差、腹脹腹瀉等癥狀。蜱蟲作為傳播媒介,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牧場、草原、山地等環境中都很常見。

專家提醒,野外遊玩時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地長時間坐卧、玩耍,出行時最好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不穿涼鞋。如果被蜱蟲叮咬,不要強行捏拽取出蜱蟲,應用酒精等塗在蜱蟲頭部,讓其自行鬆口脫落,或者前往醫院處理。

因此,建議出遊可帶上消毒酒精,不僅可用於防疫消毒,還能用於一些緊急情況。

警惕旅行者腹瀉,這些習慣要不得

除了蟲咬,野外遊玩時還要注意因衛生條件差引起的飲食和飲水安全,尤其是夏秋之交,更要預防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造成的消化道疾病,警惕「旅行者腹瀉」。

所謂的旅行者腹瀉,通俗點講,是指人在旅行期間或旅行後,出現的拉肚子或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癥狀的腸道紊亂。「絕大部分腹瀉具有傳染性,病原有細菌、真菌、寄生蟲、病毒等。」盛吉芳表示,該病不同於尋常的腹瀉,發作時不僅會有噁心嘔吐、發熱、乏力、肌肉痛等癥狀,一些年輕患者還容易出現脫水的情況,絕大多數人在發作後24小時內不能正常活動,不得不取消或調整行程。

專家提醒,野外缺乏潔凈水源和煮熟食物的條件,所以野外遊玩時要避免直接飲用一些溪水、泉水,盡量自帶潔凈水,不喝生水和未煮熟的食物。

做好個人防護,和流感說「拜拜」

秋天的氣息已濃,絲絲涼意襲來,無論是宅家還是外出遊玩,都應該預防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流感。

流感好發於秋冬季,人群普遍易感,它不同於普通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也可經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間接傳播,可表現為突發高熱、咳嗽(常為乾咳)、咽痛、流涕或鼻塞、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癥狀。

「流感的傳染性強,一個人中招,全家都可能被傳染。」盛吉芳提醒大家要從日常生活開始預防流感,如勤開窗、勤洗手,加強戶外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抗病能力,戒煙戒酒,多喝開水,在外遊玩時要帶夠衣物並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

小長假給了休息娛樂的時間

但當前國內疫情仍多點散發

大家在休閑時切不可掉以輕心

防疫的弦還是要緊繃

無論是短途游還是宅家

都要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

盡量自駕出行,減少不必要的聚集

適當運動強身健體

如出現身體不適,及時就醫篩查

總之,大家都要健健康康地過節

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

別忘了做好個人保護!

來源: FM93交通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