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多是「明陽內熱」,仲景名方:清熱瀉火,巧妙穩定血壓

前幾天看到一個醫案,感覺挺有意思的,想跟大家分享一看,然後講講我對這個醫案的認知,希望能幫到各位。

醫案是這樣的,有一個姓張的工人,患上高血壓已經2年了,最厲害的時候,高壓超過了200,低壓超過了120。

要是高壓和低壓同時超過最高值,你說這得多危險。

這2年期間,該患者吃了很多的降壓藥,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別的好。

後來,經人介紹,轉投中醫試試。

刻診,患者脈弦滑有力,舌苔黃,舌質紅,尿液發黃,大便干,面紅耳赤,腦袋眩暈且脹,心煩意亂,口渴,盜汗

看癥狀,是不是典型的肝陽上亢?不僅我這麼以為,當時的醫家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就開了「平肝潛陽」的方子。

結果患者服用7劑後,效果平平,沒有什麼變化。

按道理來說,不應該不管用啊,於是,醫家又重新進行了辨證,這次注意到患者大便干,尿液黃,心煩,口渴,盜汗,脈象有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有一種「胃腸熱」的現象,難道是因為「胃腸有熱」導致的血壓居高不下?

醫家隨即改方,但見——

知母,石膏,牛膝,麥冬,竹葉竹茹,葛根,大黃甘草薏米

患者服用5劑後,大便通暢了,血壓也有所下降,諸證也有所好轉。

此後,原方中的大黃用量減少,繼續投用3劑,諸證悉平。

在之後,醫家改用「滋陰清胃」之法進行善後,一年後的隨訪,也沒有再複發。

這個醫案可以說包含的學問諸多,一定要仔細來看:

你看,該患者有頭暈頭痛,面紅耳赤,脈弦且有力,舌質紅,舌苔黃,給人一種「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感覺,對不對?

可是,用藥之後,情況並沒有好轉,說明沒有找到誘發血壓升高的「主因」。

那「罪魁禍首」是誰呢,那就是「胃熱」,中醫稱之為「陽明之熱」。

從癥狀上來看:便秘,尿黃,盜汗,煩躁,口渴,脈有力,就是典型的「胃腸陽明有熱」的現象。

胃腸有熱,熱聚則便干,所以便秘。熱移於下焦,患者的尿液會發黃。熱邪迫津外出,患者就會出現盜汗的現象。熱邪傷陰,患者就會口渴。

體內陽明內熱強勢,就會推動氣血在身體內運行,橫衝直撞,就會導致血壓升高,那麼「降熱」不就把血壓給降下來了。

現在,我就來解一下醫家的方子:

知母,石膏,牛膝,麥冬,竹葉,竹茹,葛根,大黃,甘草,薏米。

該方子中的「知母,石膏,甘草,薏米」組成了《傷寒論》中的經方「白虎湯」,知母和石膏清胃熱,甘草和薏米養胃生津。

在此基礎之上,搭配牛膝,引熱下行,搭配大黃通便,排燥,降熱氣從後門排出,竹葉有利於清熱利尿,滋陰。竹茹清胃熱,除煩。麥冬搭配葛根,生津液而疏布全身。

這也就是整個用藥的思路,以張仲景《傷寒論》的「白虎湯」為基礎,進行的一個加減方。

總的來說,面對「胃腸型高血壓」,一定要了解清楚,切不可誤判為「肝陽上亢」,病情不在肝,而在胃腸。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在治病的時候,也是非常複雜的,同樣的病,病因卻有很多種,治療思路也不一樣。

因此,這就是為何中醫講究「一人一方」的原則,這也就是「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還望大家一定要警惕。

好了,我是@心血管專家羅繼紅,您身邊的心腦血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