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醫微創直播|73歲阿姨兩年前大便異常,檢查發現大問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李文芳 葉筱筠 記者 吳朝香

9月2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黃學鋒主任醫師團隊通過腹腔鏡腔內吻合技術,為一位73歲的患者吳阿姨微創切除了腸道腫瘤,體表切口僅3cm。

怕疼的患者也願意接受這項手術

吳阿姨自述2年前就出現大便性狀改變的癥狀了,當時大便變細、變稀,但覺得可能和最近飲食有關係,就沒當一回事,也沒去進一步檢查。2年來,吳阿姨大便時好時壞,一直沒有完全恢復正常。在子女的反覆催促下,吳阿姨終於下定決心去做了個腸鏡,這一做就發現大問題了。

腸鏡提示橫結腸近肝區菜花樣腫物,考慮結腸腫瘤,建議手術切除。這可把吳阿姨及家裡人嚇壞了,一想到手術的巨大切口,吳阿姨就止不住心裡發慌。經友人推薦,吳阿姨找到了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黃學鋒主任醫師。

黃學鋒主任醫師將吳阿姨收住入院,完善了相關檢查,經過仔細評估,發現吳阿姨的病灶雖然腸鏡下無法摘除,但是好在病灶不大,術前CT提示腫瘤分期偏中早期,可以選擇微創手術。

考慮到吳阿姨平素比較怕疼,對術後大切口比較抗拒,黃學鋒主任醫師推薦患者行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腫瘤根治術(腔內吻合)。

腹腔鏡右半結腸腫瘤根治術(腔內吻合)的優勢主要體現在:1、減少腸系膜牽引力;2、降低吻合術中迴腸系膜扭轉的風險;3、減少皮膚切口以及術後疼痛。

吳阿姨欣然接受了腹腔鏡手術。在整個團隊的精密配合下,手術總耗時兩小時,術中出血量10ml,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第2天,吳阿姨就可以下床活動了。換藥的時候,吳阿姨和家屬看到切口長度才3cm,都驚訝不已。

黃學鋒主任醫師介紹,微創不僅僅體現在體表創面大小,更是體現在疾病根治、臟器功能保全、術後快速康復等多個方面。吳阿姨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在做到腫瘤根治的同時盡量減少了創傷,避免了腸道吻合的扭轉,且體表切口較小,相信吳阿姨術後能快速康復,早日回歸正常人生活。

大便習慣改變要引起警惕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22年全國癌症報告》顯示,結直腸癌每年發病人數約40.8萬,排第2名;死亡人數約19.6萬,排第4名。而且41-65歲是高發年齡,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結直腸癌的主要癥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便血或黑便,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減退,其他原因無法解釋的貧血,突然體重減輕等。

早期結直癌進展較慢,期間可能需要10-15年時間才會發展到腺瘤癌變。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成了防治結直腸癌的關鍵。

Ⅰ級預防:病因預防

1.飲食習慣:改善飲食結構,增加纖維素及維生素、葉酸和相關微量元素的攝入,少吃肥肉和少吃熱量高的食物、少吃煎、炒、烹、炸刺激性的食品,規律飲食。

2.生活作息:限制煙酒攝入,規律運動,控制體重。

Ⅱ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常見可供選擇的檢查手段包括:肛門指檢、糞便隱血試驗、血腫瘤指標檢查、腸鏡、腹部CT等相關檢查。

Ⅲ級預防——發病後期預防

採取多學科綜合診斷和治療(MDT)。目前對於能夠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主要是以根治性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化療、放療、分子靶向治療、中醫中藥和免疫治療等。根治性手術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考慮個體化手術方案,如選用機器人或者腹腔鏡等手術工具,選用腔內吻合、經自然腔道標本取出等手術技術。

對於很多患者擔心的手術切口問題,黃學鋒主任醫師表示,近幾年隨著NOSES技術、腔內吻合技術的普及,患者切口已經由十餘公分巨大切口向微切口、無切口轉變,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每年開展結直腸微創手術近1000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