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微觀 |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民眾需更重視全病程管理

心腦血管疾病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 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國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約3.3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

2022年9月29日,是第23個世界心臟日波士頓科學聯合百度指數正式發布了《2022心腦血管健康趨勢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從性別特徵上看,女性更關注心腦血管健康;從年齡特徵上看,網民關注度總體呈現年輕化趨勢,尤其是18-24歲人群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最高;從地域分布上看,三四線城市對心腦血管健康的關注度偏低,東北地區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排名倒數,關注度亟待提高。

女性更關注心腦血管健康,發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

《報告》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的百度指數搜索大數據作為樣本,全景展示了當下關注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的「眾生相」。

從近些年的醫學研究角度來看,女性的生理特點、藥物代謝、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存在特殊性。女性的初潮、妊娠、絕經等與心血管疾病(CVD)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

也因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劉梅林稱,心血管疾病是女性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絕經是女性獨有的CVD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絕經期女性體內雌激素逐漸減少,發生心血管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因此,提高女性的健康保健意識,增加對CVD及危害的認識,對改善女性自身健康狀況及維護家庭成員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劉梅林表示。

而針對《報告》中網民關注度年輕化的趨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副院長吉訓明認為,冠心病或中風並非「老年人專屬」,並非跟年輕人無關。

他指出,其實從近幾年臨床的經驗來看,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病人群已經呈現了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這和年輕人運動量減少、愛熬夜又總失眠、精神壓力和情緒波動大、還時不時暴飲暴食的生活方式不無關係。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上「三高」年輕化的趨勢,都會給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以「可乘之機」。

重癥狀、輕預防,網民關注存在三誤區

為了進一步明晰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認知程度,《報告》對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認知深度分別進行了橫向和縱向對比,並據此發現了三大較為明顯的認知誤區。

首先,在跟糖尿病高血壓等其它常見疾病的搜索數據進行對比後,《報告》發現,冠心病和中風雖然高危、高發,但二者在常見病搜索量排名中並不靠前,特別是對中風的搜索關注度差距較大,說明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均有待提升。

其次,近些年網民在搜索冠心病和中風時,對兩類疾病的預防關注都較少,搜索量明顯不及出現癥狀後的治療和康復等領域。

事實上,冠心病和中風往往可防可治。劉梅林指出,心腦血管病是人類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目前,需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危害的關注度,增加對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的了解。

血脂異常、高血壓、血糖異常、吸煙、肥胖及精神心理因素是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證據表明,對於這些危險因素的有效干預可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發生髮展並預防心腦血管事件。」劉梅林說。

從臨床學術角度來看,房顫是導致卒中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療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國內外指南建議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做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而網民在搜索疾病時往往容易混淆疾病的民間說法和專業表述,特別是在對中風的搜索中,表現出對中風種類認識的模糊,分不清「腦梗」和「卒中」之間的關係,這也容易導致網民在主動搜索科普信息時出現偏差。

為此,《報告》對卒中的兩種類別進行了區分,併科普了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癥狀。

吉訓明指出,頭顱CT檢查比較快捷,對出血性腦卒中比較敏感,是區分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金標準。如果檢查結果沒有出血,則有可能是缺血性腦卒中,需再做磁共振進一步明確。

吉訓明提醒,當出現「難平衡、看不清、臉不正、 手不平、語不靈」中的任何一條癥狀時,要及時撥打120,第一時間就近救治。為了最大程度減少疾病的損害,一定要保持鎮靜,家中如果有氧氣包儘快吸上氧,旁人不要輕易搬動患者,也不要隨意用藥,以免影響診斷。

「帶病生存」成常態,民眾需更重視全病程管理

「健康中國」建設明確提出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把對人的健康的維護關口前移,以提高百姓的生命質量。為了更好地涵養培育民眾保護心腦血管健康的意識,《報告》在剖析當下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重點之餘,也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全病程管理,即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階段,分別提出了指導意見。

生活方式干預和危險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防控體系的關鍵。為此,《報告》中介紹了易於學習且實操性強的防控標準,呼籲大家從日常做起,遠離心腦血管疾病這顆「定時炸彈」。

在網民最關心的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領域,《報告》總結了三大新趨勢:首先,藥物治療多樣化,當下的醫療進步已經為心腦血管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其次,手術治療微創化,融合了內、外科跨界優勢,創傷小、效果好、恢復快的微創介入療法,已成為當前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優選;第三,疾病預防化,特別是針對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歐洲心臟病學會已於2020年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防治體系,既包括服用藥物等常見改善手段,也包括左心耳封堵術、射頻消融等預防性術式,幫助患者擺脫終身服藥或無法用藥的困擾。

針對易被忽視的康復階段,《報告》強調了「帶病生存」的概念。

當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93歲,而人均健康壽命僅68.7歲,將有9年多時間處於「帶病生存」的狀態。如何提升「帶病生存」階段的生命質量,多位醫學領域人士認為,要重視腦中風患者的術後康復。有效的康復訓練能減輕患者功能上的殘疾,提高患者的生存滿意度,加速腦中風的康復進程,降低潛在的護理費用和節約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