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毒性一般系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
古代認為毒藥是藥物的總稱,毒性是藥物的偏性,又認為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誌。而後世本草書籍在其藥物性味下標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記載,則大都指藥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現代醫學認為,所謂毒藥是能損害人體,引起某些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中藥的副作用有別於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葯後可自行消失。
某些中藥中毒癥狀常見有:口舌乾燥、咽喉灼熱、聲音嘶啞、噁心嘔吐、皮膚乾燥潮紅、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心動過速、呼吸加深、狂躁、幻覺、譫語、運動失調、神志模糊等癥狀。
比如苦杏仁中毒的癥狀除胃腸癥狀外,主要為組織缺氧的癥狀,如呼吸困難、紫紺、心悸、頭昏、頭痛、昏迷、抽搐等,嚴重者多因窒息及呼吸中樞麻痹而致死亡,痊癒後也不會有後遺症。
細辛重度可見頭痛、氣急、嘔吐、煩躁、頸項強直、體溫及血壓升高、肌肉震顫、全身緊張,可迅速轉入痙攣狀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神志不清。
目前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而見中毒報告的才100餘種,其中許多的毒藥還是臨床很少使用的劇毒藥。中藥的毒副作用與藥物使用劑量和是否正確使用有關。現在大多數中藥品種是安全的,這是中藥一大優勢,尤其與西藥化學合成藥造成眾多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藥安全低毒的優勢就更加突出了,這也是當今提倡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中藥受到世界青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