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孝坤的尿袋」看醫德與私德

2025年05月06日07:20:16 健康 646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私德與醫德,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著名婦產科專家田孝坤的最後一台手術,是在自己年逾80且「身上插著尿管、血管造瘺管,掛著尿袋」的情況下做的.

當時在手術台上躺著的是一名山區農婦。她因子宮切除手術損傷造成了尿瘺,在當地做過兩次修補手術都沒成功。不想墊著尿片度過餘生的患者,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找田孝坤。手術進行了1個多小時。以往從不在術中上廁所的田孝坤這次去了兩趟廁所。那時候,田孝坤排尿已困難到要用手擠壓,還便血。

手術成功了,但兩天後,田孝坤因腎衰竭倒在病床上,再也沒能回到他鐘愛的崗位。

這個故事好似一面鏡子,照見了醫者之心,更照見了醫者之德。田孝坤就是這樣一位醫德與私德完美融合的大醫。

一個慎獨的君子,一個一日三省吾身的賢人,在公共領域卻是一個悖德無禮之徒?一個傷風敗俗之人,在大眾場合卻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尊者?這樣的人格分裂,實難想像。如果真有,也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岳不群式的偽君子。梁啟超當年談公德私德,說「斷無私德濁下,公德可以襲取者」,把「公德」換成「醫德」,這個道理放在醫療領域依然成立。

私德與醫德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而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好比樹根與果實,失去私德的滋養,醫德終將枯萎。能守住生活里的小節,方能守住手術台上的大義。如果醫德高尚而私德有虧,那麼或者是前者慢慢感化後者,或者是後者逐漸腐蝕前者,二者無法穩定地共生共存。名醫張孝騫有句名言:「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們如何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醫德與私德兼優者,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修養個人品德,對醫德、醫術的滋養,雖不是那麼顯著,但如同暗流之於江河,不可無視,更不可小視。國醫大師王琦說過:「如果你只搞科研,那就一意求真、一心向學就足夠了。但你作為一個醫生,不抱善念、沒有憐憫之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患者的訴求,那你肯定看不好病。」

有一天,五六個小時的坐診下來,王琦感到特別疲勞。這時有位學生猶豫再三,最後還是上前告訴老師有幾個患者的方子沒開。王琦說:「你做得對,你這是醫生的心腸。」醫生的心腸,不就是醫德嗎?

最近,某醫院開除了一名「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的醫生。在手術期間,這個私生活不檢點的醫生,將患者扔在手術台置之不顧。這與前述田孝坤帶著尿袋上手術台的做法,何啻天壤之別?職業面具下的私德潰敗,終究撕破了「醫德」的包裝紙。

兩相對照,就更能理解清代名醫喻昌為什麼非常重視醫德和私德的涵養了。在《醫門法律》中,他談道:「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這種態度說明古人早已參透:診室外的修行,決定診室內的境界。大愛之醫,必是仁愛之人。

我們相信,隨著醫改的深入,隨著醫風醫德建設的加強,廣大醫務工作者會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近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表彰了新一批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患者的幸福就是醫生最大的快樂。」這是「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江濤的肺腑之言,也是廣大醫者的共同心聲。

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離不開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擔當和奉獻。要讓手術刀精準切割病痛,先得在生活里磨礪出道德的鋒刃。當每個醫生都肯花心思捂熱聽診器、拔除心裡的草,中國醫療這棵大樹,自然會結出更香甜的果子。

那種「我私德有問題,公德沒問題」的歪理邪說,庶幾就能銷聲匿跡了吧。(熊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06日第09版)

從「田孝坤的尿袋」看醫德與私德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當腦血管遭遇「驚雷」,警惕蛛網膜下腔出血!這些保命知識速看! - 天天要聞

當腦血管遭遇「驚雷」,警惕蛛網膜下腔出血!這些保命知識速看!

「醫生,我頭痛得像要炸開,真的想死!」凌晨03:00,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收住一個48歲中年女性患者,患者看到接診醫生時,直述頭痛異常。當時接診醫生迅速判斷:外院CT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查體發現頸部僵硬如木板,下頜與胸口距離超三指——這是腦動脈瘤破裂的典型信號!立馬進行院內MDT討論,...
輕鬆健康發起「青年醫生成長計劃科研學術能力提升行動」,科技賦能青年醫師力量 - 天天要聞

輕鬆健康發起「青年醫生成長計劃科研學術能力提升行動」,科技賦能青年醫師力量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5月4日,「青年醫生成長計劃學術交流會」在北京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舉行。會上,為積極響應《「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關於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的號召,輕鬆健康聯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發起了「青年醫生成長計劃——科研學術能力提升行動」,旨在通過權威專家對臨床科研數據應用和...
走路能降血糖?走多少適合?怎麼走效果最好?醫生分享建議 - 天天要聞

走路能降血糖?走多少適合?怎麼走效果最好?醫生分享建議

在我們的印象中,糖尿病是個離不開「吃藥」的病。但很多人不知道,真正降血糖的「王牌」,其實藏在你每天的「腿腳」里——走路。這不是說說而已。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規律的走路鍛煉,不僅可以控制血糖,甚至對預防糖尿病、逆轉「糖前期」都有明顯幫助
小小甲鈷胺,可改善中老年人3大健康問題,本文講出實情 - 天天要聞

小小甲鈷胺,可改善中老年人3大健康問題,本文講出實情

詳細提起甲鈷胺這個名字,很多朋友也不會陌生,也有不少人把它當成營養神經,甚至是對抗衰老的「神奇藥物」來使用,甲鈷胺到底是什麼?它在改善中老年人健康方面,又有哪些切實有效的功效呢?今天的這篇科普,就來帶大家去認識一下,甲鈷胺在改善中老年人健康
14項中腫方案亮相ASCO,中國之聲響徹全球腫瘤學術舞台 - 天天要聞

14項中腫方案亮相ASCO,中國之聲響徹全球腫瘤學術舞台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腫瘤學國際學術會議,每年吸引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萬名專家學者參會。會議聚焦癌症診療最新突破、轉化醫學前沿進展及臨床實踐創新,被譽為腫瘤領域的「學術奧林匹
尿酸高了怎麼選?非布司他、苯溴馬隆,還是別嘌醇? - 天天要聞

尿酸高了怎麼選?非布司他、苯溴馬隆,還是別嘌醇?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每天學個熱搜葯別嘌醇、苯溴馬隆和非布司他是臨床常用的三種降尿酸藥物,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適應證,因此在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腎功能以及可能的不良反應等因素。那麼,這3種葯具體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