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
中國卒中學會2023年發布的《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指出,腦血栓已成為我國成年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腦血栓,屬於缺血性腦卒中的一種,指的是大腦血管被血栓堵塞,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從而引發神經功能障礙。
面對這一威脅,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非藥物干預手段在康復中的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陸續證實,每天堅持適度散步,對腦血栓患者的恢復具有顯著幫助。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趙性泉教授曾在《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上撰文指出,規律的低強度有氧運動,尤其是散步,能夠有效改善腦血流,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更有研究表明,僅僅堅持一個月的每日散步,腦血栓患者的身體可能會出現以下四大積極改變。
改善一:腦部供血狀況明顯優化
腦血栓的發生,根源在於腦部動脈出現血栓,導致部分腦組織缺血壞死。
散步作為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溫和地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腦部微循環。
2021年發表在《中華神經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腦血栓患者每日步行30分鐘,連續28天,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提升了12%,灌注量顯著增加。
這種改善相當於為大腦「開了一條備用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原有血管堵塞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散步可激活側支循環,也就是繞過原本堵塞區域的小血管網路,像是「繞道而行」的交通系統,為大腦提供新的血液來源。
這種側支循環的建立,往往是腦血栓患者能否恢復良好的關鍵。
改善二:肢體功能恢復速度加快
腦血栓常常會影響偏側肢體的活動能力,輕則行動遲緩,重則偏癱卧床。
散步看似簡單,卻是對全身多個系統的一種綜合鍛煉,尤其能促進下肢肌肉力量及協調性的恢復。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的一項實踐研究顯示,腦血栓患者在康復早期進行每日散步訓練,肌肉張力降低,步態改善的速度比未運動組快了近40%。
這說明散步對肢體運動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上常說「用進廢退」:如果長時間不動,肌肉會逐漸萎縮,神經傳導也會變慢。
散步能刺激肌肉和神經的「重新連接」,幫助患者逐步找回對身體的控制力。
改善三:情緒狀態明顯好轉
腦血栓不僅影響身體,更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研究發現,高達30%的腦卒中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影響生活質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腦血栓患者每日在戶外散步30-45分鐘,連續3周,其血清中與情緒相關的5-羥色胺(也就是「快樂激素」)水平顯著升高,焦慮和抑鬱評分下降了25%以上。
散步就像是給大腦做「心理按摩」。陽光、空氣、微風的刺激,會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產生愉悅感。
這種自然方式的情緒調節,對患者的整體康復極為重要。
改善四:血脂、血糖、血壓趨於平穩
腦血栓的形成,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密不可分。
改善這些基礎代謝指標,是防止再次卒中的關鍵。
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曾在《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上發表研究指出,輕中度腦血栓患者在出院後堅持每日步行40分鐘,持續一個月,血壓平均降低8/5mmHg,空腹血糖下降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0.4mmol/L。
這些改善雖不如藥物那樣「立竿見影」,但其效果穩定且無副作用,尤其適合老年患者作為長期管理手段。
散步就像「溫和的醫生」,悄無聲息地調理身體的代謝系統。
中西結合,養護血管更有效
在現代醫學干預之外,中醫也提供了不少輔助方法,幫助腦血栓患者鞏固散步帶來的改善效果。
中醫認為,腦血栓的本質是「氣滯血瘀」,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可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常見的中藥材包括:丹參、川芎、紅花、黃芪等,這些藥材在臨床中被廣泛用於改善腦部微循環。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主任王慶國教授指出,腦血栓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用上述中藥,可增強散步後的康復效果。
例如,「復方丹參滴丸」作為國家醫保目錄中的常用藥物,在多項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具有改善血流、預防血栓的作用。
配合散步進行使用,其協同效果已在多家三甲醫院的臨床觀察中得到印證。
用藥注意,科學管理不可少
許多腦血栓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散步雖有好處,但也要注意避免跌倒、外傷等意外事件。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主任陳生弟教授提醒,服用抗凝藥物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或在地面濕滑時外出散步。
建議選擇平坦、安全的公園、小區道路,穿著防滑鞋,並在親屬或護工陪同下進行。
藥物與運動必須「協調作戰」,才能最大化康復成果。
專業建議:如何科學開展散步康復
· 時間控制在20~40分鐘為宜,避免過度疲勞;
· 步速以微微出汗、但不喘為標準;
· 每日固定時間,如早晨陽光初升時或傍晚空氣清新時;
· 避免空腹和飯後立即散步,以防低血糖或胃腸不適;
· 穿戴合適鞋襪,保暖、防滑、防摔是關鍵;
· 可藉助智能手環監測步數與心率,及時調整運動強度。
對於年紀較大、行動不便的患者,可選擇室內散步、原地踏步等方式,從「能動」到「多動」逐步提升。
散步不只是運動,更是康復的良藥
現代醫學已逐漸形成共識:運動就是最好的葯。
特別是在腦血栓的防治領域,散步這種簡便、安全、經濟的方式,堪稱「全民適配」的康複選擇。
它不但改善血流、恢復功能、穩定情緒,還能防止複發。
每天堅持下來,不僅是對身體的修復,更是對生命質量的提升。
一個月的改變,或許不會天翻地覆,但卻能讓身體重新找回節奏。
參考資料
1.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中國卒中學會
2. 《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21年第20卷第7期,腦血流動力學變化研究
3.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趙性泉教授論文,運動干預在腦血管疾病康復中的應用
4. 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2022年
5.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聯合研究報告,2021
6. 王慶國教授,東直門醫院,《中醫雜誌》關於中藥活血化瘀的臨床應用
7. 陳生弟教授,上海瑞金醫院神經科,《中國卒中雜誌》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