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忽視癥狀到腸癌晚期:早篩為何能救命?
小李(化名)半年前開始頻繁肚子疼,總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的腸胃炎,直到便血才去醫院。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上長了一個8厘米的腫瘤,CT顯示已經轉移到淋巴結。
醫生遺憾地說:「如果半年前出現便血就檢查,完全有機會通過手術根治!」
數據觸目驚心:
我國83%的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0%。腸癌從息肉發展到癌症通常需要5-10年,這正是早篩的「黃金窗口期」。
高危人群特別注意:
- 4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中國指南建議)
- 有腸癌家族史(直系親屬患癌,40歲或比親屬早10年篩查)
- 長期便秘、腹瀉或體重莫名下降者
篩查方法:
腸鏡:金標準,可同時發現並切除息肉
糞便檢測:每年一次,適合怕疼或暫時不適合腸鏡的人
CT檢查:發現轉移灶,輔助制定治療方案
二、同樣患癌,為何他未複發我卻轉移?
張大爺和王阿姨都是腸癌Ⅱ期患者,術後王阿姨嚴格遵循醫囑,定期複查、飲食清淡,5年過去了依然健康;而張大爺覺得「治好了就沒事」,複查一拖再拖,結果3個月前發現肝轉移。
影響預後的4個關鍵因素:
1.腫瘤分期
Ⅰ期:腫瘤局限在腸壁內,治癒率90%+
Ⅳ期:已轉移至肝、肺等器官,治癒率不足15%
2.腫瘤特性
分化程度:高分化(像正常細胞)惡性低,未分化(完全變形)惡性高
位置:右半結腸癌易轉移至肝,左半結腸癌更易出現腸梗阻
提示:即使高分化的腫瘤,若長到腹腔內也會變成晚期
3.治療規範性
手術:需切除足夠腸管並清掃淋巴結,Ⅱ期以上建議術後化療
藥物:靶向葯(如西妥昔單抗)和免疫治療(如PD-1抑製劑)顯著延長生存期
4.康復管理
複查:術後前3年每3-6個月查CT、腫瘤標誌物,每年一次腸鏡
飲食:每日1800-2600大卡,多吃魚、雞蛋,少吃腌制食品
運動:每天快走30分鐘,降低肌肉萎縮風險
三、普通人如何打贏抗癌「精準戰役」?
第一步:抓住早篩黃金期
- 45歲以上人群:每年一次糞便隱血檢測+每5-10年一次腸鏡
- 高危人群:40歲甚至更早開始篩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20歲就要開始
第二步:選擇規範治療方案
- Ⅰ-Ⅲ期患者:首選手術切除,結合化療/放療
- Ⅳ期患者: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部分可轉化為可手術病例
第三步:做好長期健康管理
- 飲食:增加膳食纖維(燕麥、蘋果),控制紅肉攝入
- 運動:術後1個月開始散步,逐步過渡到游泳、太極拳
- 心態:加入病友群交流,通過正念冥想緩解焦慮
四、寫在最後:抗癌是場「全生命周期」戰鬥
小李的故事提醒我們:
腸癌防治不是「一鎚子買賣」,而是從篩查、治療到康復的全程管理。
就像一場馬拉松,每一步選擇都在書寫結局——
- 早篩:在起跑線上搶佔先機
- 規範治療:在賽道上選擇正確方向
- 康復管理:在終點前保持最佳狀態
記住這組數字:
一次腸鏡篩查的保護期可達5-10年,成本僅相當於一部普通手機。與其等到身體敲響警鐘,不如從今天開始行動!
提示:若出現便血、持續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請立即就醫。具體篩查方案請諮詢醫生,結合個體情況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