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從遠古穴居時代咀嚼生肉的祖先開始,到今天奶茶不離手、燒烤配冰啤的都市人類,牙齒一直都是日常生活里最忠實的「勞模」。
它們不叫苦不叫累,啃堅果、咬甘蔗、咀嚼牛肉乾,樣樣全能。然而,正因為工作量巨大,它們的「工傷」率也是全身器官中最高的。
據統計,全球超過90%的成年人存在各種程度的牙齒健康問題。蛀牙、牙齦炎、牙周炎、鬆動、脫落,牙齒像在經歷一場不間斷的社會動蕩。
而更令人費解的是,醫學早已攻克了人工心臟、義肢移植、基因療法,甚至能做眼角膜移植、修復肝腎,卻仍然對「掉牙」束手無策。
牙齒一旦掉了,基本就只能靠假牙「糊弄」,真牙不長回去,骨也跟著縮。彷彿整個現代科技就是在牙齒面前摔了個跟頭。
想想也是奇怪。畢竟人類已經成功製造出能跑進血管里的微型機器人,卻至今無法讓掉了的牙齒「長回來」。
究其原因,不在於科技懶惰,也不是牙科醫生藏了私,而是牙齒這個東西,根本就是「高冷孤兒」。
它與其他器官最大的不同在於,牙齒從萌出之日起,基本就等於簽下了「生命一條線」的合約,脫落即失效,概不退貨。
這是因為牙齒其實不是「活組織」的典型代表。雖然它們整天跟著我們吃吃喝喝,但牙齒主體——牙釉質,是一種高度礦化的非細胞結構。
沒錯,牙釉質是全身最堅硬的組織,卻不是活的。它不像皮膚有再生能力,也不像肝臟那樣能「自我修復」。它就像一個無比堅固卻毫無後勤支持的工廠,一旦破損,就只能聽天由命。
牙本質位於牙釉質之下,儘管含有微細的神經通道,但其自我修復的能力卻相當有限。
再往下的牙髓,雖然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活組織,但一旦外傷或感染深入牙髓,整顆牙齒就等於走上了解體之路。
再生能力差,還只是問題之一。真正讓人類至今無法「重啟牙齒」的關鍵,還在於牙齒的生長模式過於「保守」。人體多數組織細胞在損傷後,能夠依靠幹細胞分化、遷移和再生機制進行修復。
但牙齒髮育的那一套機制,在出生後就關閉了。換言之,牙齒僅有一次生長契機,即乳牙更替為恆牙,此後便不再生長。
這是生物進化中的一項「經濟型設計」:乳牙是臨時工,恆牙是一鎚子買賣,誰掉誰負責。
因為在進化初期,活不過三十歲的人類根本不需要考慮老年掉牙問題,牙齒只要用到成年就夠本了。
現代人卻偏偏活得越來越久,平均壽命蹭蹭上漲,牙齒壽命卻還停留在「舊石器時代」。
於是這就帶來一個詭異的現象:一邊是醫療科技迅猛發展,器官替代花樣百出,一邊是口腔科醫生還在一顆顆種牙、修牙、補牙、磨牙,彷彿在進行某種古老工藝。
而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僅在於牙齒本身結構複雜、不可再生,還在於牙齒和「骨頭」根本不是同一個生物學邏輯。
別看它們都硬邦邦的,但牙齒靠的是牙周膜與牙槽骨的微妙鏈接結構,這個連接系統極其精密,任何一點破壞都可能導致鬆動或感染。
更絕的是,牙齒失去之後,其「地基」——牙槽骨還會跟著一起萎縮。人類牙槽骨的活躍度非常依賴牙齒的「存在感」,一旦牙齒脫落,骨頭以為自己「失業」,就開始自動消融重構。
這就是為什麼老年人掉牙後嘴唇內陷、下巴前突,看起來「氣勢大減」,不僅是牙齒沒了,而是整個下頜骨都改了模樣。
此時再想種牙,就像在泥石流沖刷過的山坡上建別墅,必須先「墊地基」,再做骨粉植入,過程複雜又花錢,堪稱牙科中的「房地產項目」。
現代牙科雖未攻克自然再生,但「種植牙」已成為主流修復方式。但即便如此,它也不是無懈可擊的「終極方案」。
種植牙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其實只是將一根鈦合金螺絲擰進牙槽骨,再安裝陶瓷冠。
在整個過程里,並未有任何「真牙細胞」的再生參與其中。並且,種植牙的使用壽命通常在10至15年之間,無法永久性地取代天然牙齒。
更別提成功率還依賴於牙槽骨的密度、全身健康狀態、牙周狀況等一系列因素,糖尿病、高血壓、吸煙者,都是種牙高風險人群。
不少人會疑惑,既然幹細胞技術已經能用於再生肝細胞、神經組織,為何不能再生牙齒?這又回到了牙齒「長了一次就下崗」的發育機制。
人類牙齒在胚胎期由口腔上皮和神經嵴來源的間充質細胞共同發育而來,這套複雜的信號系統,一旦在胎兒期完成任務就「解散」。
目前全球確實有實驗室成功誘導出類牙齒結構的幹細胞分化模型,比如利用iPSC(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合成牙胚組織,但這些「牙齒胚胎」仍無法實現完整的功能重建。
因為牙齒的生長不僅僅是長出一個形狀,更包含神經布線、血管通路、牙周支持系統的整合,這比搭建一座房子還複雜,簡直是要把「電力、水利、燃氣、結構、景觀」全都做到一體化工程。
更弔詭的是,牙齒雖然難再生,但牙周炎這種「掉牙終結者」卻極其容易發展。一場慢性牙齦炎就能在幾年內掏空牙根,使牙齒在表面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原地崩塌」。
這是由於牙齦炎症促使免疫細胞攻擊牙周組織,致使牙周膜遭破壞、牙槽骨被吸收。而這種攻擊機制有時比外敵更兇猛,堪稱「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典型。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3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5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而它們正是導致牙齒脫落的頭號元兇。
與此同時,現代飲食環境也在悄悄「補刀」。高糖、高粘性、低纖維的飲食結構讓牙齒長期處於「糖化壓力」中。
口腔中的細菌以糖分為能量源泉,在代謝進程里所產生的酸性物質會對牙釉質造成侵蝕。這也是為什麼蛀牙在全球範圍普遍存在,甚至被認為是「最常見的非傳染性疾病」。
根據美國牙科協會數據,美國兒童蛀牙率超過45%,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超過60%。更關鍵的是,蛀牙一旦形成,就是不可逆過程,只有靠補,而不能靠「自己長回來」。
那麼人類能不能在未來攻克掉牙?答案是,有可能,但不會太快。現階段已有研究朝著「生物牙」方向發展,例如利用幹細胞、3D列印技術試圖在體外合成牙齒結構,再植入口腔。
這類研究理論上成立,實驗上也有初步成果,但真正用於臨床還有漫長路要走。而在技術尚未成熟前,保護好現有牙齒依舊是最靠譜的生存之道。
就像手機屏幕,貼膜不一定美觀,但摔了再換原裝屏,價格能讓你懷疑人生。牙齒也一樣,一顆沒了,補起來比原裝複雜多了。
正因為如此,很多牙醫常說:「牙齒問題,不是醫學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只要每天認真刷牙、定期洗牙、少喝碳酸飲料、不拿牙齒當開瓶器,大部分牙齒其實是可以陪人活到老的。
但現代人恰恰在這一點上最「粗暴」,不疼不管、疼了就拔,能撐就撐、不能撐就補,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口好牙走向「脫髮式謝幕」。而最悲傷的是,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張苑梅.老了不掉牙:牙周健康才可以[J].家庭醫學,2024,(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