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靈犀 | 急性心理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2025年03月18日11:42:15 健康 1205

【來源:西安網】

心有靈犀 | 急性心理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 天天要聞

左起:彭爽、晗冰

心理創傷是指

個體經歷或目睹

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負面事件後

產生的一種持續性心理反應

分為急性心理創傷

慢性心理創傷、複雜性心理創傷

發展性心理創傷四種類型

《1061運動新視野·心有靈犀》

主持人晗冰

邀請了

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

中醫心理專業委員會

專家彭爽

和聽眾朋友們

一起深入了解

急性心理創傷

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心有靈犀 | 急性心理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 天天要聞

嘉賓彭爽

什麼是急性心理創傷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急性心理創傷應激反應是指個體在經歷或目睹極端威脅生命或安全的事件後,短期內出現的強烈情緒和行為反應。這些反應通常包括恐懼、焦慮、易怒、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通常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天到幾周內逐漸消退。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則是一種更為嚴重的心理障礙,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數月甚至數年內持續存在。PTSD的主要癥狀包括反覆的創傷性回憶、噩夢、情感麻木、過度警覺、迴避與創傷相關的情境等。PTSD不僅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嚴重干擾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

急性心理創傷應激反應的表現?

1、情緒反應

強烈的恐懼或焦慮:個體可能感到極度害怕、緊張或不安,甚至出現恐慌發作。

悲傷或絕望:可能伴隨哭泣、無助感或對未來的悲觀情緒。

易怒或情緒波動:可能對小事感到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麻木或情感分離:個體可能感到情感麻木,無法體驗到正常的情緒反應,甚至感到與現實脫節。

2、認知反應

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註於日常任務,容易分心。

記憶力下降:可能忘記重要信息或事件細節。

反覆回憶創傷事件:創傷場景可能在腦海中反覆出現,無法擺脫。

混亂或思維混亂:可能感到頭腦不清醒,難以做出決策。

3、行為反應

迴避行為:個體可能迴避與創傷相關的地點、活動或人群。

社交退縮:可能減少與他人接觸,甚至孤立自己。

過度警覺:對環境中的潛在威脅高度敏感,容易受到驚嚇。

睡眠障礙:可能出現失眠、噩夢或頻繁驚醒。

行為改變:可能表現出衝動行為、過度依賴他人或過度自我保護。

4、生理反應

心跳加速或心悸:可能感到心跳加快或不規律。

呼吸急促或胸悶: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肌肉緊張或顫抖:身體可能感到僵硬或不由自主地顫抖。

出汗或發冷:可能突然出汗或感到寒冷。

胃腸道不適:可能出現噁心、腹痛或食慾下降。

創傷後應激障(PTSD)的癥狀是怎樣的?

一、核心癥狀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PTSD的核心癥狀分為以下四類:

1.創傷性事件的再體驗(侵入性癥狀)

反覆的創傷性回憶:個體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創傷事件,即使不願想起,記憶仍會突然闖入腦海。

噩夢:與創傷相關的噩夢頻繁出現,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閃回(Flashbacks):個體可能感到彷彿重新經歷了創傷事件,甚至出現與現實脫節的感覺。

強烈的心理或生理反應:當接觸到與創傷相關的線索(如聲音、氣味、場景)時,個體可能出現強烈的情緒或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顫抖)。

2.迴避癥狀

迴避與創傷相關的情境:個體可能刻意迴避與創傷相關的地點、活動、人群或話題。

迴避與創傷相關的記憶:個體可能試圖壓抑或避免回憶創傷事件,甚至不願談論或思考相關經歷。

情感麻木:個體可能感到情感遲鈍,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難以體驗到積極情緒。

3.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

負面情緒:個體可能持續感到恐懼、憤怒、內疚、羞恥或悲傷。

對自我和世界的負面信念:個體可能產生「世界是危險的」或「我無法保護自己」等消極認知。

對創傷事件的扭曲認知:個體可能過度自責,認為自己對創傷事件負有責任。

記憶問題:個體可能難以回憶起創傷事件的某些細節。

社交退縮:個體可能減少與他人接觸,感到與他人疏遠或孤立。

4.過度警覺(喚起癥狀)

易激惹或憤怒:個體可能對小事感到憤怒,情緒難以控制。

過度警覺:個體對環境中的潛在威脅高度敏感,容易受到驚嚇。

睡眠障礙:可能出現失眠、難以入睡或頻繁驚醒。

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註於日常任務,容易分心。

自我毀滅行為:部分個體可能表現出危險行為(如酗酒、藥物濫用、自傷)。

二、其他可能伴隨的癥狀

軀體癥狀:如頭痛、胃痛、肌肉緊張等。

解離癥狀:個體可能感到與現實脫節,甚至出現人格解體的體驗(如「我不再是我自己」)。

抑鬱和焦慮:PTSD患者常伴隨抑鬱症或焦慮症的癥狀。

四、如何應對急性應激反應

如果我們身邊有親人、朋友經歷了創傷事件,產生了創傷應激反應,我們除了尋求專業幫助,可以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些自助或助人的小建議:

緊急處理(黃金72小時);

保證安全:脫離危險環境,避免二次傷害;

身體安撫:深呼吸(4-7-8呼吸法)、冥想或漸進性肌肉放鬆來緩解緊張情緒;

情感宣洩:允許哭泣、書寫日記,但要避免過度沉溺。

生活照顧: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和運動,避免過度疲勞。

避免過度刺激:減少接觸可能引發創傷回憶的場景或信息。

急性應激反應是人體對極端事件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在幾周內會逐漸恢復。但如果癥狀持續或加重,可能發展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需要更加專業的干預。及時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尋求幫助,是應對急性應激反應的關鍵。

《1061運動新視野·心有靈犀》

播出時間每周一16:00——17:00

編輯:王嘉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這6個差距,每個都很現實 - 天天要聞

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這6個差距,每個都很現實

提到「癌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治不好、花大錢、拖累家庭。而當有人不幸患癌,往往能聽到身邊人勸他「去國外看看吧,那裡治療水平高」——那麼問題來了:國內與國外的癌症治療,到底差在哪?真的差很多嗎?本篇文章,我們就來認真、詳細地聊一聊這個話題
皋蘭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趙貴勇 精研「心」術 守護生命 - 天天要聞

皋蘭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趙貴勇 精研「心」術 守護生命

從醫20餘年來,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病情就是命令,他隨叫隨到,被同事、患者及家屬親切地稱為「護心人」。他就是皋蘭縣人民醫院心血管糖尿病內科主任趙貴勇。從醫以來,趙貴勇專註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研究與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吃瓜群眾」贏了!「吃瓜」不僅營養好還抗衰老,醫生推薦這幾種 - 天天要聞

「吃瓜群眾」贏了!「吃瓜」不僅營養好還抗衰老,醫生推薦這幾種

人們常常調侃「吃瓜」是一種輕鬆的消遣方式,但實際上,「吃瓜」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選擇。某些瓜類食物不僅美味可口,還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能夠有助於抵抗衰老,它們無疑是餐桌上的「健康寶藏」!健康時報資料圖 張弛攝研究發現:瓜類中這種成分有助於抗衰老2025年3月,中國科學院朱正江團隊在《科學進...
患者術後腦梗死,家屬調監控遭拒? - 天天要聞

患者術後腦梗死,家屬調監控遭拒?

近年來,涉及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證據舉證責任時,患方多提及視頻監控問題。「做完腫瘤切除手術,一直在ICU昏迷不醒,現在人沒了,這是我們從未料及的。」日前,深圳市民馬先生向奧一新聞反映稱,其母親因盆腔腫物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做剖腹探查術,術後大面積腦梗死,在ICU監護治療二十餘天后去世,其對醫院術前評估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