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發生主要與人體陰陽失調、情志內傷、飲食失節以及勞逸失度等因素相關。這些因素致使機體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血壓升高。
其中,肝陽上亢與痰濕內盛在高血壓發病進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肝陽上亢易擾動氣血,使氣血上逆;痰濕內盛則會阻滯氣機,影響氣血運行,最終導致頭暈、頭痛等高血壓癥狀。長期的情志不舒、過度勞累等還會損傷臟腑,致使氣血生化無源或氣血運行不暢,誘發高血壓。
中醫對高血壓的辨證分型證
1. 肝陽上亢症
癥狀表現:頭暈目眩,頭痛且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口苦口乾,耳鳴如蟬。舌紅苔黃,脈弦數。
常用方劑: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飲源自《雜病證治新義》,原用於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以改善高血壓患者肝陽上亢癥狀。
方組: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可依據具體癥狀加用夏枯草、龍膽草等清肝瀉火之品。
2. 痰濕內盛症
癥狀表現:頭暈頭重,胸脘痞悶,嘔惡痰涎,肢體困重,食少多寐。舌胖苔白膩,脈滑。
常用方劑: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出自《醫學心悟》,在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所致的眩暈等病症。
方組:半夏、白朮、天麻、茯苓、橘紅、甘草、生薑、大棗。該方通過燥濕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風來緩解癥狀。
3. 瘀血阻絡症
癥狀表現:頭痛如刺,痛有定處,胸悶心悸,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常用方劑: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源自《醫林改錯》,主要用於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治療瘀血內阻胸部所致病症。
方組: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血府逐瘀湯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之功效。
4. 肝腎陰虛證
癥狀表現:頭暈耳鳴,目澀畏光,視物昏花,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健忘,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常用方劑:杞菊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出自《醫級》,是滋腎養肝的經典方劑。
方組: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此方劑能夠滋補肝腎,對於高血壓後期肝腎陰虛者較為適宜。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治療高血壓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綜合辨證論治,方劑的應用也需要根據病情適當調整。
最近有很多朋友說主任分享的一些方子沒有標明劑量,不是誠心給的方子。其實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不標明克數也是對患者的負責。有細節問題可以直接和我詳談。以上分享僅供參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葯不對症,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