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2025年05月06日18:04:05 健康 1683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走路多了膝蓋疼,也不能做太劇烈的運動。

我看網上有人說,每天拉伸一下也有幫助,這種說法可信嗎?光靠拉伸,血糖真的能變好嗎?」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這話是一位辦公室文員問出來的,三十多歲,平時接觸健康知識比較多,也知道光靠吃藥並不夠。

但她也發現父母年紀大了,很多推薦的運動方案他們根本做不來,哪怕是快走,膝蓋、腳踝都有問題。

她想知道,有沒有一種更溫和但有效的方式,讓人不用出汗、不怕摔倒,也能慢慢改變身體。

糖尿病管理這幾年已經從單純控制血糖,發展成了更綜合的身體狀態干預。

吃藥、飲食控制只是第一步,運動干預才是決定血糖波動幅度和併發症發生時間的關鍵點。

但問題是,很多人一聽到「運動」,就默認是快走、跳操、打太極這類看得見出汗的東西。而其實,有效運動並不一定要劇烈。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拉伸,尤其是被動式拉伸和靜態拉伸,對糖尿病人來說,可能比走1萬步更實用,特別是在肌肉耐力差、關節有基礎病、心肺功能弱的人群中。

一項發表於《糖尿病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對照研究中,追蹤了400名2型糖尿病人,將其中一組安排進行每日10分鐘全身拉伸,持續6個月。

結果發現,這組人平均糖化血紅蛋白下降了0.4%,而對照組幾乎無變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拉伸組空腹血糖波動幅度明顯縮小,早晚差距變小,餐後血糖上升速率減慢。這些都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表現。

拉伸帶來的第一個改變,是激活了肌肉對葡萄糖的非胰島素依賴性攝取。

大多數人以為只有運動出汗、燃脂那類強刺激才會用到血糖。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但拉伸其實是一種低強度、長時間的張力刺激,能促使肌肉細胞打開葡萄糖轉運通道GLUT4,不通過胰島素就把葡萄糖拉進細胞里。

對胰島素抵抗嚴重的人,這一點非常關鍵。

研究發現,僅靠每日10分鐘的拉伸,就能激活骨骼肌細胞約14%~17%的GLUT4通道,提升葡萄糖利用效率。

第二個改變,是血管彈性提升,微循環改善。糖尿病人微血管長期處在高糖環境下,內皮細胞功能減弱,毛細血管灌注不穩。

這會直接影響四肢供血,尤其是腳底、手指末梢最明顯。

拉伸動作如果包含肢體末端的伸展,會帶動肌肉收縮和放鬆節律性改變,促進靜脈迴流,緩解血液在遠端滯留的狀態。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每天進行踝泵、腿部拉伸、肩背擴展等靜態動作後,糖尿病人小腿皮下組織灌注量在30分鐘內提升18%左右,持續3小時以上。

第三個身體變化,是壓力荷載下降帶來的神經系統反饋改善。很多糖尿病人有慢性交感神經興奮,長期精神緊張、睡眠差、心率偏高。

拉伸本質上是一種副交感神經激活方式。慢節奏、低強度、關注呼吸和身體張力的動作會讓身體進入「低警覺狀態」,心率降低,血壓平穩,皮質醇水平回落。

這些反應不但減輕胰島素抵抗,還能改善食慾節律。

特別是晚上拉伸10分鐘的人,夜間血糖下降更明顯,且不容易出現低血糖。這說明拉伸並不是鍛煉肌肉,而是在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第四個變化,很多人根本沒想到,是腸道菌群的波動幅度降低。

聽上去像是無關的兩個系統,但研究確實發現,規律性的肌肉牽拉與腸道菌群多樣性增加相關。

特別是在以髖部、腰部、腹部為主的拉伸動作中,帶動內臟肌肉的節律變化,會促進腸道蠕動,改變菌群代謝速率。

日本國立代謝病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實驗,對比做拉伸運動的糖尿病人和完全不運動組,前者糞便中短鏈脂肪酸濃度更高,這類代謝物能顯著改善胰島素信號通路。

糖尿病人在吃的控制上往往下足了功夫,但長期忽視身體調節機制的修復。一旦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吃得再清淡,血糖還是起伏劇烈。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拉伸這件事的好處就在於,它不消耗大量能量,不增加心臟負擔,卻能從神經、血管、肌肉、細胞代謝多個環節介入,讓身體回到可以自我調節的狀態。

更關鍵的是,門檻低,不怕摔、不怕氣喘、不挑場地,床邊、沙發、地墊都能做。

不過也得說清楚,拉伸的方式決定效果。不是隨便抻一抻、甩兩下胳膊就算數。

真正有效的是持續張力、對稱施力、有意識配合呼吸的靜態動作,比如腿後側牽拉、坐姿體前屈、頸部側伸、肩胛展開。

每個動作保持15到30秒,全程保持勻速呼吸,感受到肌肉輕微拉伸但不疼痛的程度,才是標準姿態。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不是拉得越狠越好,強刺激反而會激活交感神經,得不償失。

也有人問,拉伸是不是能代替快走、力量訓練?不能。它是補充,不是替代。

快走是有氧基礎,力量訓練提高肌肉質量,但很多糖尿病人根本做不了這兩件事,或者做一段就累,就中斷了。

拉伸恰好能承上啟下,讓身體在低負荷中建立運動節律,慢慢把對血糖調節的主導權,從藥物轉移到身體本身。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王曉燕.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護理與康復,2025-02-19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黃帝內經》空腹睡覺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 天天要聞

《黃帝內經》空腹睡覺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現代人睡前刷手機、吃夜宵已成習慣,但2300年前的《黃帝內經》卻提出"胃不和則卧不安",主張"空腹而眠"。古人這種反常識的養生法,如今被科學證實:適當飢餓感能讓睡眠質量翻倍!今天我們就來破解這個"餓著睡更香"的千古謎題。 一、《黃帝內經》到
剛睡醒還累?身體在給你發「信號」啦! - 天天要聞

剛睡醒還累?身體在給你發「信號」啦!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早早爬上床,一覺睡到自然醒,可起床後還是感覺渾身疲憊,就像沒睡過一樣。這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來嘮嘮,為啥剛睡醒身體卻還是很累。 在古代,人們就很重視睡眠,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里就提到「起居有常」,強調了合理作息對
帶狀皰疹引發「世界第一痛」,甘肅老人坐飛機來漢接受微創除痛 - 天天要聞

帶狀皰疹引發「世界第一痛」,甘肅老人坐飛機來漢接受微創除痛

極目新聞通訊員 張夢石 譙玲玲 鍾亞春76歲的吳奶奶近日從甘肅蘭州坐飛機來到湖北武漢,接受「世界第一痛」即三叉神經痛的治療。5月6日,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病房內,老人術後疼痛大為緩解,即將出院的她拉著醫護的手道別。老人拉著醫護的手表示感謝 通訊員 代雨朦 攝吳奶奶家住甘肅省蘭州市,育有一兒三女。20多天前,其...
手腳一旦出現這4種異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儘早檢查 - 天天要聞

手腳一旦出現這4種異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儘早檢查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忽視了生活習慣對血管的毀滅性傷害,不知不覺中,血管就悄悄「報廢」了。那麼,哪些習慣會加速血管的「報廢」?出現哪些異常,意味著血管堵了?一起來看 年輕人常做的3件事正加速血管報廢 ■高糖飲食每天奶茶甜點不離口,熬夜還要吃夜宵,這些習慣會不斷腐蝕血管內皮,讓血管壁「坑坑窪窪」。■高...
《中國醫藥指南》:深表歉意,辭退涉事編輯 - 天天要聞

《中國醫藥指南》:深表歉意,辭退涉事編輯

【來源:新聞晨報】此前被媒體報道的 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
立夏後,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養心」 - 天天要聞

立夏後,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養心」

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代謝變快,負擔加重的心臟更需要保護。中醫五行學說里,夏季對應「火」,而人體五髒的心也屬「火」,因此,傳統醫學提倡夏季「養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立夏要「養心」的原因,並推薦幾個日常方法。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為什麼要「養心...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資料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